沉浸式文旅|“梯田露营+农耕体验”,文旅融合驱动下乡村体验沉浸营造模式路径探析

当千年稻作智慧遇见星空露营灯海,当哈尼梯田的农耕节律与Z世代的自然教育需求同频共振,一场“梯田露营+农耕体验”的跨界实验正在中国南方山谷轮番上演。它不再是传统农家乐里的走马观花,也不是景区观光车的匆匆打卡,而是以帐篷为教室、以稻浪为课本、以篝火为讲台,让村民、研学导师、城市家庭共同完成一次对土地情怀的集体唤醒。这种“可住可学可共创”的文旅新物种,让农耕文明在数字时代重获新生,也让“乡村振兴”四个字拥有了最温暖的注脚。

01

文旅融合新场景:“梯田露营+农耕体验”模式的兴起

随着研学旅行被列为中小学必修课程,以及“双减”政策对教育场景的重塑,我国乡村文旅正经历从“景点经济”向“教育经济”的重要转型。梯田露营作为新兴自然教育载体,通过在地文化、农耕实践与露营生活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稻作系统突破观赏局限,以更具参与感的方式融入青少年成长。这种转变不仅拓展了乡村教育的空间边界,更为乡村产业注入长期活力。

2024年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开秧门”实景研学营率先完成商业化验证。活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GIAHS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中心指导,将1300年稻作祭祀仪式拆解为“农耕五感课程”:以插秧节令为时间轴,学生住进海拔1600米的帐篷营地,清晨跟梯田“看水人”测水位、午间向非遗传承人学木刻分水器制作、傍晚在田埂间完成“稻作星座”观测,夜间由哈尼长者以“四季生产调”古歌为引子开展篝火故事会。据携程平台数据,该营地上线3天即售罄,复购率达48%,客单价突破2800元/人,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增收2400元/季。

2025年广西龙脊梯田“星空下的丰收节”与浙江松阳“云上平田”研学周进一步丰富产品谱系。前者以壮族“那文化”为核心,在海拔880米的金佛顶搭建装配式生态帐篷,通过“一粒米的碳足迹”课程串联稻鸭共生系统、沼气循环、梯田湿地三大场景,相关话题在小红书阅读量达2.1亿次;后者则联合中国美院团队,将明清古梯田改造为“移动的自然教室”,学生用夯土墙技法搭建“稻香工坊”,并通过NFT数字藏品义卖反哺乡村公益,单日最高接待研学团队超300人次。这些创新实践不仅验证了教育型露营的商业模型,更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活化提供了中国方案。

(图片:哈尼梯田帐篷营地晨景 | 图源:搜狐网)

02

沉浸视角下农耕教育的创意营造

精神传承:在星空复“时间折叠”,让土地伦理可感可知

稻作文明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蕴含的天人合一智慧与长周期劳动伦理。2024年贵州从江加榜梯田“苗年季”露营周开创性地将农耕仪式与天文教育融合。活动现场,侗族大歌传承人吴品仙以“谷种起源歌”为引子,配合中科院云南天文台专家使用激光指星笔定位“稻神星”,讲述苗族古历与太阳黄道的对应关系;同时设置“梯田时光机”装置,将一块200年的“田契石”置于营地中央,学生通过AR眼镜可看见其百年水位变化数据。据加榜乡政府统计,该活动吸引亲子家庭超2000组,其中80后家长占比62%,显著高于传统景区客源结构。

情感共鸣:以“乡村叙事”重构代际认同

当代城市儿童对农耕的接纳,需要找到传统劳作与现代成长的情感连接点。浙江松阳“平田农耕剧场”的实践极具启发:其“稻作剧本杀”以民国时期的“换工互助社”为背景,学生扮演佃农、粮商、护田人角色,在真实梯田中完成“找水眼”“藏谷种”等任务,最终通过合作阻止一场虚拟的旱灾。该课程上线半年已迭代3个版本,美团评分高达4.9分,复购客户中“二孩家庭”占比达54%。更值得关注的是,项目方联合抖音发起“我的梯田日记”挑战赛,吸引1.8万用户发布UGC内容,总播放量突破3.2亿次,印证了沉浸式叙事对亲子市场的强大黏性。

产业创新:构建农耕研学可持续发展生态

乡村教育的在地转化需要完整的利益联结机制。云南红河州“阿者科计划”建立了从梯田维护到课程收益分配的全流程体系:村集体以水资源入股营地运营公司,研学收入的15%直接反哺古沟渠修缮;中国农业大学团队开发“水稻生长数字孪生系统”,学生可在手机上实时查看认养田块的叶绿素指数,实现“云种田”与线下劳动的闭环。该模式使当地水稻收购价从每公斤4.2元提升至6.8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20万元。广西龙胜则探索“梯田认养+碳汇交易”的多元变现路径:每块0.3亩的“星空稻田”可绑定30kg碳汇指标,企业以每份298元认购,2025年上半年已完成交易额470万元,占营地总收入的38%。这种全链条协同创新,为农耕研学提供了可复制的商业闭环。

(图片:龙脊梯田星空 | 图源:腾讯网)

03

案例探析:各地“梯田露营+农耕体验”建设路径

政策驱动:构建农耕教育营地发展新生态

在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意见》背景下,多地政府将农耕研学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云南红河州出台《哈尼梯田研学营地建设指南》,明确帐篷密度不得超过每公顷3顶、课程中本地村民授课比例不低于40%;浙江丽水市推出“山地研学贷”,对通过认证的营地给予最高200万元低息贷款。这些政策组合拳有效降低了运营风险,2024年全国新增农耕主题营地同比增长53%。

空间再造:打造沉浸式自然教育新场景

传统农田正从生产空间向教育空间转型。贵州黎平“侗田学社”项目通过“移动粮仓+固定田埂剧场”的弹性布局,实现侗寨功能升级:粮仓可拆分为12组“种子盲盒”工作坊,夜间则化身星空影院播放稻作纪录片。数据显示,该项目运营首年接待研学团队超400批次,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由38%提升至92%。江西婺源“篁岭晒秋营地”创新采用“1+7”动线设计:以1个中央晒架为核心,辐射7条主题步道(如“稻作时光道”“昆虫旅馆道”),形成“教育+观光”的复合业态,2025年暑期单日最高客流达8000人次。

创新实践:探索农耕研学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在技术应用方面,AIoT已成为土地教育的重要工具。中国农科院与华为联合开发的“梯田卫士”系统,通过土壤传感器+边缘计算,将温湿度、病虫害数据实时推送至学生平板,实现“劳动教育+数据素养”的融合。农耕研学的未来需要科技赋能、社群共建与生态理念的多元支撑。

(图片:加榜梯田夜间观星课程 | 图源:澎湃网)

编者后记

当全球城市化率突破56%,人类与土地的疏离成为时代症候。去年底,云南红河哈尼梯田迎来世界文化大会,来自14个国家的学者将在850米海拔的帐篷营地共议“未来粮食系统”。这场主题为“仰望星空的稻作文明”的盛会,不仅是对千年农业智慧的致敬,更是对“教育型乡村振兴”路径的全球推介——它向世界证明:中国的乡村,可以很酷;中国的土地故事,可以很潮。从哈尼梯田的星空课堂到龙脊稻田的碳汇实验,从松阳古村的剧本农耕到加榜梯谷的时光装置,一场以“梯田露营+农耕体验”为核心的自然教育革命,正在用最柔软的方式诠释“文化自信”,让每一粒稻谷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信使。

*文章为光网号的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举报
展开阅读全文
0
赞赏
广告
{{moduleName}}
{{moduleName}}
{{item.NickName==''?item.UserCode:item.NickName}}
{{item.Like_quantity}}
{{item.Comment_content}}
{{formatDate(item.Addtime,"yyyy/MM/dd")}}·
回复
删除
{{item.NickName==''?item.UserCode:item.NickName}}: {{item.ReplyContent}}
查看全部{{item.ReplyNumber}}回复
暂无信息 快来说两句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