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商业版图中,商业街是最具烟火气的存在,它不仅承载着商品交易的功能,更记录着城市的历史脉络与生活气息。如今,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军,年轻人的消费偏好正深刻重塑着商业街的形态——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购物,而是渴望在逛街中找到乐趣、释放情绪、感受生活的温度。那些能持续吸引年轻人的商业街,往往藏着一套精准对接年轻需求的“引流密码”:从在地文化的现代表达到沉浸式的趣味体验,从情绪价值的细腻传递到烟火气的自然流露,这些密码共同构成了年轻人心中“值得逛”的标准。深入剖析这些密码,不仅能为商业街运营者提供借鉴,更能窥见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态度与消费逻辑。
01
挖掘在地文化,打造独特记忆点
年轻人对文化的热爱,从来不是对传统的刻板接受,而是渴望看到历史与当下的碰撞。那些能把在地文化玩出新意的商业街,总能让年轻人心甘情愿地为“文化共鸣”买单。成都锦里古街便是如此,它以三国文化为内核,却跳出了“博物馆式”的展示逻辑,让传统文化变成可触摸、可参与的生活场景。
锦里的青瓦红墙间,藏着无数文化彩蛋:蜀绣店铺里,年轻人可以在绣娘指导下绣出简化版的三国人物,绣品能做成钥匙扣带走;街边的糖画艺人不仅会画龙凤,还能应要求画出Q版的诸葛亮、关羽,让传统手艺接上潮流地气;元宵节的“三国灯谜会”上,谜面结合了历史典故与网络热词,比如“曹操煮酒论英雄(打一网络流行语)”,谜底“秀儿”总能引发年轻人大笑。这种“老故事新讲法”的方式,让锦里每年吸引超60%的年轻游客,他们在这里拍汉服写真、玩三国剧本杀,把文化体验变成社交平台的分享素材。
西安永兴坊则另辟蹊径,将陕西非遗文化转化为“可体验的烟火气”。这里没有刻意搭建的仿古街区,而是把关中、陕北、陕南的文化符号散落于市井之间:蓝田泥塑摊位前,年轻人可以捏一个印着自己名字的迷你秦俑;华县皮影戏馆里,游客能亲手操作皮影,跟着老艺人学唱《三滴血》选段;甚至连美食都带着文化标签——吃biangbiang面时,师傅会教年轻人写那个复杂的“biang”字,说“这字里藏着陕西人的生活智慧”。数据显示,永兴坊的年轻游客中,70%会参与至少一项非遗体验,这些体验在抖音上的相关话题播放量超8亿次。当在地文化从书本里走出来,变成能玩、能吃、能带走的记忆,商业街自然成了年轻人的“文化打卡地”。
02
好玩才是王道,让逛街成欢乐发酵场
对年轻人来说,逛街的核心不是“买什么”,而是“玩得爽”——毕竟,好玩才是王道。这种“好玩”不是刻意设计的游乐项目,而是藏在街角的互动、充满反差的场景、随手可及的参与感,让每一步都产出新快乐。重庆黄桷坪涂鸦街深谙此道,它把整条街变成了年轻人的“创意游乐场”。
这条因四川美术学院而闻名的老街,没有统一的商铺规划,却处处是惊喜:斑驳的老居民楼外墙,成了涂鸦爱好者的画布,年轻人可以随便找一面墙,画上卡通形象、网络热词,甚至把自己的微信头像放大成壁画;街角的文具店免费提供颜料,老板说“只要不涂居民门窗,随便画”;更妙的是“流动的艺术”——老面馆的卷帘门每天被不同的人画上新图案,今天是梵高风格的星空,明天可能变成国漫角色,连吃面的顾客都会对着门拍照。有00后说:“在这里哪怕乱涂乱画都没人管,这种自由感太爽了。”这种无拘无束的“好玩”,让黄桷坪周末日均客流量超5万人次,年轻人在这里摆摊卖手作、办即兴画展,把商业街变成了自己的“快乐老家”。
成都望平街则把“好玩”藏进生活细节里。这条沿府南河的老街,曾是工厂聚集区,如今却成了年轻人的“惊喜盲盒”:旧机床改造的咖啡馆里,桌子是机床台面,椅子是钳工凳,年轻人可以边喝咖啡边玩“工业风打卡”;河边的栏杆上挂着“共享歌单”播放器,扫码就能点歌,前阵子有个女生点了《成都》,路过的几个年轻人自然合唱,连遛弯的大爷都跟着哼;更绝的是“粉笔箭头游戏”——地面画着断断续续的箭头,跟着走可能发现墙根的“树洞信箱”,写下烦恼第二天会收到陌生人的回信,或者找到一家卖“盲盒奶茶”的小店,杯套上印着随机的成都方言俚语。望平街的年轻游客平均停留时间超3小时,他们说“在这里不用特意找景点,随便走都有好玩的”。当逛街变成一台不断产出快乐的机器,年轻人自然愿意反复来“补充快乐能量”。
03
注入情绪价值,做情感的容器出口
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越来越多是“为情绪买单”。那些能提供情绪价值的商业街,不是靠华丽装修,而是能精准捕捉他们的喜怒哀乐:给孤独的人一个独处角落,给迷茫的人一点温柔提示,给开心的人一个分享舞台。上海愚园路便是这样一个“情绪收纳盒”。
这条横跨静安、长宁的老街,藏着无数能让人“慢下来”的角落:老洋房改造的书店里,有“焦虑治愈角”,摆着《一个人也很好》《允许自己虚度时光》等书,沙发旁的小桌上放着便签,年轻人可以写下“今天又加班了”,旁边总会有人回复“抱抱你”;街角的“解忧杂货铺”不卖商品,只收故事,老板会把匿名的烦恼抄在墙上,比如“喜欢的人要结婚了”,下面有陌生人画的笑脸和“会遇到更好的”;甚至连季节变化都带着情绪提示——秋天落叶时,咖啡店推出“落叶拿铁”,杯套上写“烦恼像落叶,总会被扫走”;冬天飘雪时,面包店门口摆着免费热姜茶,贴着手写的“天冷了,暖暖再走”。
长沙都正街则专注于“释放情绪”。这条紧挨着天心阁的老街,白天是文艺小店聚集地,晚上却变成年轻人的“解压场”:河边的“孤独酒馆”里,点一杯“往事随风”鸡尾酒,能拿到一本留言本,有人写“今天被老板骂了,但月亮很圆”,有人回“我也是,干杯”;街头的“即兴脱口秀”舞台,任何人都能上去吐槽,说“加班到凌晨的我像条狗”,台下会齐声喊“你是最棒的狗”;甚至有面“情绪墙”,用黑板漆刷成,年轻人可以用粉笔写字画画,昨天有人写“不想上班”,今天就有人在下面画个躺平的小人。数据显示,都正街30%的年轻客群是独自到访,他们说“在这里不用假装开心,难过也有人懂”。当商业街能承接情绪、提供慰藉,自然成了年轻人的“精神充电站”。
04
打造烟火气,让商业融于生活肌理
年轻人嘴上说着“逃离市井”,却总在烟火气浓的商业街扎堆——因为烟火气是商业最好的滤镜,它不是刻意营造的“复古场景”,而是老居民与新商户共存的真实,是菜市场的吆喝与咖啡馆香气交织的生动。广州西华路把这种烟火气做到了极致。
这条藏在越秀老城区的老街,没有网红店的浮夸,却处处是生活的温度:凌晨五点,“珍珍肠粉”的蒸汽飘出巷口,穿校服的学生、赶早班的年轻人、晨练的老人排着队,端着瓷碗蹲在路边吃,没人觉得不体面;下午三点,菜市场里阿姨们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年轻人蹲在海鲜摊前拍螃蟹吐泡泡,老板会笑着说“靓仔,买两只回去煮啦”;更妙的是“新旧共生”——开了三十年的竹升面店隔壁,是卖手冲咖啡的小店,面馆老板会给咖啡店客人推荐“加个蛋更配咖啡”,咖啡店老板则帮面馆设计新菜单。
西华路的年轻游客中,65%会专门早起吃肠粉,40%会逛菜市场买束鲜花,他们不是来消费,而是来“体验生活”。有95后在小红书写道:“在西华路蹲在路边吃面时,看着来往的人,突然觉得自己不是城市里的孤岛。”武汉粮道街则把烟火气熬成了“味觉记忆”:赵师傅油饼包烧卖的队伍排到街角,年轻人会和前面的阿姨聊“哪家热干面芝麻酱最香”;卖糊汤粉的大叔记得常客口味,“还是加双倍辣?今天多放了葱花”;甚至允许“街头食”——端着碗边走边吃,汤汁滴在衣服上也不介意,因为周围的人都这样。这种不刻意、不精致的烟火气,让粮道街在网红店更迭中始终客流稳定,年轻人说“这里的味道里有生活的踏实”。
05
引入潮流品牌,满足个性消费需求
年轻人对品牌的选择,本质是对“自我标签”的寻找。那些能聚集小众潮流品牌的商业街,总能成为他们的“个性秀场”。上海安福路便是如此,它拒绝连锁品牌扎堆,而是让独立设计师店、复古集合店、小众文创店自然生长,形成独特的潮流生态。
安福路的潮流,藏在“反常识”的组合里:一家vintage服装店,后半区是黑胶唱片馆,试完上世纪80年代的西装,能随手拿起耳机听张国荣的老歌;美妆集合店“话梅”把仓库搬进店铺,货架是金属管道,商品像货物一样堆着,年轻人却爱在这里拍“工业风购物照”;甚至有“跨界快闪”——面包店和独立书店合作,买面包送诗集,包装纸上印着诗人的手写签名。这里的品牌从不做大规模广告,却靠“独特”吸引年轻人:韩国潮牌ADER ERROR的门店,每周换一次陈列,这次是用回收塑料瓶搭成装置,下次可能变成“菜市场风”,年轻人会专门来拍“限定款”打卡照。
广州东山口则另有一种“复古潮流”。老洋房里藏着各种“隐藏款”店铺:爬满藤蔓的小洋楼,一楼是古着店,卖着80年代的旗袍和球鞋,二楼却是手作香薰工作室,店主会根据客人选的衣服推荐香型;“Badmarket”里,既有二手复古相机,也有原创潮牌卫衣,周末还办“复古市集”,年轻人穿着喇叭裤、梳着油头来“淘宝”。东山口的年轻客群中,70%是“回头客”,他们说“这里的品牌懂我们的小众爱好,不用和别人撞款”。当商业街成为个性的“孵化器”,年轻人自然愿意为“懂我”买单。
06
营造社交场景,打造社交目的地
对年轻人来说,商业街不仅是消费场所,更是社交舞台。那些能提供丰富社交场景的街区,总能成为他们“约朋友”的首选。杭州湖滨步行街便是典型,它依托西湖景观,把自然风景与商业空间编织成“开放式社交网络”。
这里没有封闭的购物盒子,而是用骑楼走廊、露天广场、湖边栈道串联起层层社交场景:音乐喷泉旁的“共享野餐区”,年轻人可以自带餐垫拼桌,陌生人间分享一块蛋糕就能聊起旅行见闻;街角的“城市盲盒墙”,每个格子里放着年轻人留下的小物件——旧书签、演唱会门票、手写明信片,扫码就能查看物件背后的故事,遇到心仪的还能留言交换;连休息座椅都暗藏社交巧思——弧形设计的长椅故意缩短间距,陌生人坐在一起容易自然聊起“湖边的荷花是不是开了”,朋友间则能靠得更近分享手机里的照片。湖滨步行街每月举办“西湖生活节”,从汉服巡游到街头魔术,从咖啡品鉴到剧本杀闯关,年轻人会穿着主题服饰组队参与,在人群中找到“同好”的归属感。数据显示,这里的年轻游客中,82%是结伴而来,平均停留时间超4.5小时,他们说“在这里哪怕只是坐在湖边看路人,都能被热闹的氛围感染”。
成都奎星楼街则更侧重“垂直社交”,聚焦青年文化社群。这条藏在宽窄巷子旁的老街,店铺更像“兴趣据点”:独立书店里,每周举办“青年读书会”,年轻人围坐讨论新锐作家的作品,常常从书中观点聊到生活琐事;街头的“胶片相机工坊”,既是店铺也是社群据点,爱好者会带着自己的老相机来交流维修技巧,新手可以免费学冲洗照片;甚至巷子里的“野狗咖啡馆”,墙上贴满“组队信息”——“周末去徒步,缺2人”“找搭子学滑板”,老板说“很多人来喝咖啡是次要,主要是来‘捡队友’的”。奎星楼街的年轻客群中,60%会参加街区活动,有人在这里认识了乐队队友,有人找到了合租室友,他们说“这里的社交不刻意,像朋友间的自然组队”。当商业街成为兴趣的“连接器”,它便成了年轻人生活中离不开的社交枢纽。
结语:年轻人爱逛的商业街,从来不是单一“密码”的成功,而是文化、趣味、情绪、烟火气、社交等元素的共生。从锦里的文化体验到黄桷坪的涂鸦狂欢,从愚园路的情绪慰藉到奎星楼街的社交互动,这些街区的共同之处,在于读懂了年轻人的核心需求——他们要的不是冰冷的商品,而是能玩、能聊、能放松、能找到共鸣的“生活空间”。对商业街运营者而言,引流的关键不在于“模仿网红”,而在于“贴近人心”:让在地文化活起来,让逛街好玩起来,让情绪有处安放,让社交自然发生,让烟火气持续生长。当商业街真正成为年轻人的“精神自留地”,客流便会水到渠成。毕竟,能打动人心的,永远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真诚与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