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游船文旅的沉浸营造、场景焕新与消费升级

夜间游船观光作为滨水空间开发的重要形态,正日益成为沉浸式夜游的一大亮点。与陆地观光相比,水上游览天然具备流动性、开放性、与景观融合等优势,能够串联起沿岸的城市地标,有助于打造独特的视觉体验与文化叙事路径。随着灯光秀、实景演艺、多媒体投影等技术手段广泛应用,夜间游船项目在保持观光功能的同时,正逐步融入更多文化内涵,为游客带来更加沉浸互动的体验。此外,夜间游船项目作为城市夜游经济链中的关键节点,正通过联动岸线文旅设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区域活力等方式,重塑夜间文旅的体验感。

01

水上观光兴起,夜间产品不断升级

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为夜间游船产业注入强劲动能。《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中强调支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丰富文旅业态,举办民俗演艺、灯会庙会、光影秀等活动,因地制宜发展“水上夜游”文旅产品,支持各地对消费集聚商业区的夜间照明和夜景灯光升级改造。政策红利直接拉动市场规模,2024年全国夜间文旅消费规模突破3.5万亿元,同比增长17.6%。

(图片:上海黄浦江夜游丨来源:网络公开)

消费升级浪潮催生水上观光新需求。年轻客群成为主力消费群体,其偏好从单纯观光转向有内涵、有互动的沉浸式体验。以成都为例,《2024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成都夜间消费占比以54.6%的比例位居第一,夜间消费中30-35岁的人群是“主力军”,其占比达到26.7%;从成都市夜间消费本异地用户数的差异来看,成都市夜间消费的异地用户占比为35.5%,其中20岁以下的夜间消费者异地占比最高,达到了42.2%。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节奏变化和旅游方式多样化,“轻量出行”成为重要消费动因。与白天景点游览相比,夜间游船更具休闲属性和社交空间,能够满足年轻群体、家庭乃至中高端客户群体的多层次需求。特别是在夜间公共交通优化、景区灯光工程完善等基础设施条件逐渐成熟的前提下,夜间游船项目成为连接文化体验与夜间消费的理想场景。

02

从观光到沉浸的跃迁

文化IP的现代表达

城市游船项目愈加重视内容,追求文化的转化与表达。通过提炼在地历史文化、非遗元素、神话传说等独特资源,以现代叙事逻辑进行重构,游船夜游正在逐步转向“IP化”的运营模式。在夜间游船的项目中,文化主题往往贯穿航线、船体装饰、解说内容乃至船上演艺,使观众在游览过程中获得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提升了项目的文化附加值,增强了目的地的品牌记忆度与传播力。

2024年,在广州市两会相关百姓提案推动下,珠江红船《船说》项目于新春假期全面升级为中国首部水上移动剧场秀《船说珠江》,并于大年初一(2月10日)正式公演。该项目以清末民初粤剧繁盛时期的红船戏班为背景,讲述了粤剧大佬倌靓剑秋与西关小姐伍婉婷、班主之女陈雪云、花旦小艳红之间的爱恨纠葛故事。其最大亮点是沉浸式观看体验,游客可在船内随意走动,与演员互动、共情,甚至能参与决定故事结局;同时船上使用大量机械装置,结合传统粤剧元素与现代科技,通过舞台升降、戏台挪移、剧情投影等实现多维空间场景布置和动态视角,演绎形式融合情景剧、音乐剧和粤剧,兼具喜剧色彩与戏中戏情节。此外,项目在美术设计、服化道、剧本、表演及观众互动等方面全面优化,还在广州塔财富码头增设登船码头,大年初一至年初十每日有两趟航班。总导演邢时苗表示,该项目力求在艺术质量和游客体验上有巨大提升,打造大湾区文化演艺标杆。

(图片:《船说珠江》剧照丨来源:网络公开)

杭州上塘古运河上的沉浸式实景演出《如梦上塘》,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上塘古运河为依托,从皋亭坝码头启程至姚家坝河返回,时长约一小时,是首台江南古运河文化实景演出,采用“行进式表演、沉浸式观演”模式,观众坐于行进的游船上,演员在岸边、伴游船或水上舞台表演,船只行进节奏需配合音乐、篇章及演员表演,并与激光、水幕、特效融合,实现场景自然转换。演出分为运河之源、运河春秋、运河人家、运河商贸、运河风雨、运河传说和运河诗乐七大篇章,展现运河千年史与杭州文化史,既有秦始皇开凿运河、隋炀帝时期运河建设、岳飞抗金等体现家国情怀的恢弘场景,也有运河婚礼等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内容,还融入李清照、陆游等历史人物元素,尾声伴有刘洲铭作词、江辰曦作曲的《如梦令》。此外,演出无视觉阻隔,岸边居民可观赏,船上观众与岸边景致相映成趣,以“灯光科技+光影艺术+演艺表演”实现创新,成为新的夜间经济增长点,助力上塘古运河景区打造“一街、一廊、一秀”。

(图片:“运河商贸”篇章丨来源:网络公开)

今年演出在硬件设施、演出内容和氛围上均有优化提升,以“科技+文化”为双核驱动,凸显“技术创新、主题深化、体验升维”三大亮点:技术上实现水陆双域沉浸,提升绳幕、水幕、画轴动画的交互视觉效果,新增“苏轼”篇章中数字投影与人物角色的互动;主题上让历史人物“复活”,丰富多线叙事,如“陆游”篇章加入《钗头凤》及“唐琬”角色,重现二人的凄美爱情故事;体验上强化行进中观演的近距离互动,增强沉浸感与视觉冲击力,深度提炼宋词文化,使宋韵主题文旅消费产品更贴近大众生活。演出临岸现场有游园互动、打卡拍照、快闪表演、上塘市集等丰富文旅体验,后续还将推出“韵启千年·宋词雅韵”大运河宋词文艺节,融合书法、文学、装置艺术,以《如梦令》《念奴娇》等名篇为轴,结合演出实景打造沉浸式吟诵场景,再现宋人焚香点茶的风雅日常。

(图片:《如梦上塘》剧照丨来源:网络公开)

科技赋能的场景革新

科技已成为夜游船项目场景创新的核心支撑,从灯光编排、水幕投影,到全息影像、沉浸音效,技术手段有效打破传统观光的边界,将水面、岸线、建筑等要素纳入空间中,实现动静结合、虚实融合的多维观感体验。科技的介入能够增强夜间可视化内容的表现力,也为项目运营带来更多延展空间与可持续动力。

温州的瓯江夜游和《塘河夜画》是当地“月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吸引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来沉浸式体验“夜温州”魅力。瓯江夜游是国内首个“夜游新文化综合体”,开创城市日游多元化和夜游发展新模式,拥有3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航线航程约20公里,时长60-90分钟,游客可乘船欣赏两岸灯光演绎的诗画山水和瓯越人文景象。

(图片:瓯江夜游丨来源:温州发布)

《塘河夜画》是“中国首部城市记忆主题行进式夜游演出”,融合温州民间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传达瓯越儿女的奋斗与思乡情感,以游船为载体,以“穿越”主题贯穿古今温州千年历程,游览时长1小时,集游船、情景小剧、科技化秀场于一体,致敬温州璀璨人文。

(图片:《塘河夜画》剧照丨来源:温州发布)

多业态融合的消费场景

当前城市夜游船项目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观光功能,而是向“船上+岸上”联动、“文化+商业”融合的多业态方向拓展。通过与餐饮、演艺、文创、零售等要素的有机结合,游船项目构建起完整的夜间消费链条,进一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人均消费水平。

(图片:夜游锦江项目丨来源:封面新闻)

成都夜游锦江项目成绩亮眼,2024年接待游客506万人次创历史新高,还先后入选“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与“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典型案例”两项国家级示范案例,助力成都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该项目在水生态治理基础上不断升级消费场景,东门码头有古风市集、非遗展示、江畔茶铺等文化场景,今年春节期间开通了Alipay+境外钱包支付服务,与trip.com携程国际版对接,覆盖多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与货币,方便外国游客预订服务。截至2025年3月中旬已吸引游客90万人次,产生消费18万人次。

2025年1月城南段起航后,已开通10条、20公里水上游线,北起活水公园,南至江滩公园,有日间“鹭栖船茶”、夜间“鹭栖船宴”等消费场景,还是国内首个搭载Apple Vision Pro的游船项目,通过MR技术呈现四大序章场景,融合现代地标与唐宋商贸文明。

值得关注的是,夜游锦江项目通过与大牌跨界联动打造出诸多文旅新场景,江中游船融入了众多品牌元素,如携程号、老码头号、抖音烟火成都主题游船、饿了么定制游船等,实现了文旅场景与商业品牌的结合,提升了消费热度。例如,东门码头夜游锦江与老码头品牌联动的火锅主题游船几乎每天都满额,游客可边乘船观景边吃火锅;“携程号”游船有该品牌主题的内饰软装,联合推出VIP精华游,为携程VIP用户提供专属服务与文创礼盒;饿了么定制游船以“夏天里的第一杯奶茶”为营销主题,实现游船与奶茶跨界融合。随着“文旅+百业”的兴起,小米、麦当劳、水井坊等品牌也曾与游船联动,合作方式包括在游船上策划直播带货、水岸联动搞市集促消费等。

(图片:“携程号”游船丨来源:成都商报)

03

夜间游船项目未来发展路径

强化在地文化内核,构建差异化内容体系

夜间游船项目的重点应是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当代表达,在尊重历史语境与水岸文脉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识别度的内容体系。随着观众对夜间体验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技术手段的更新迭代将成为推动夜游船项目革新的关键路径,灯光设计、视觉演艺、互动系统等方面实现将更高水平的智能化,同时注重与水域生态环境的协调与融合,避免过度商业化对滨水空间带来的扰动。

将滨水空间和活动嵌入城市夜间日常生活

相较于节庆或旅游高峰期的集中运营,未来夜间游船应向城市夜生活基础设施角色靠拢,将其从特定时段的消费性项目转型为常态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单元。通过与城市夜跑、水上阅读、移动书吧、沿岸社区节庆等日常性活动融合,游船将成为市民夜间文化生活的综合平台,有助于构建长期稳定的消费关系和场景粘性。

完善岸船联动机制,拓展全链条夜游生态

夜间游船项目的持续发展有赖于岸线空间、城市基础设施及配套业态的系统协同。坚持船、岸、城一体化规划理念,优化码头集散、交通接驳与商业配套之间的衔接效率。同时,应鼓励项目主体与周边景区、商业体、演艺空间、知名IP等联动,共同打造集夜游、夜演、夜食、夜购于一体的多维夜间生态,提升整体文旅系统的流动性与聚合力。

编者后记

作为城市夜经济与滨水空间开发的重要交汇点,夜间游船正展现出越来越强的消费带动能力与沉浸场景构建潜力,已逐渐从传统的观光交通工具转化为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文化空间的组成单元,将移动剧场、社交平台、数字媒介等功能集于一体。其功能将不仅服务于游客的短时消费,更嵌入市民的夜间生活场景之中,构建生态友好、宜居宜游的沉浸空间。在技术支持、文化创新、城市治理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夜间游船将形成一种动态、开放、可持续的夜间水域体验体系,推动有生活温度的城市夜间新图景形成。


*文章为光网号的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举报
展开阅读全文
0
赞赏
广告
{{moduleName}}
{{moduleName}}
{{item.NickName==''?item.UserCode:item.NickName}}
{{item.Like_quantity}}
{{item.Comment_content}}
{{formatDate(item.Addtime,"yyyy/MM/dd")}}·
回复
删除
{{item.NickName==''?item.UserCode:item.NickName}}: {{item.ReplyContent}}
查看全部{{item.ReplyNumber}}回复
暂无信息 快来说两句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