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剧本杀”,老宅变身沉浸剧场,解锁Z世代的社交旅行新玩法

在城市霓虹与山野星光之间,一条新的旅行动线正在生成:Z世代背着汉服、拎着行李箱,循着一张复古海报来到浙江磐安的墨林村、海宁的干河街、绍兴的上大路和金华的郑店村。他们换上民国长衫或布依族服饰,在老祠堂里搜证、在古井旁接头,在800年红豆杉下交换暗号;有人为了破译一句诗而反复踱步,有人为了守护一个角色而潸然泪下。两小时或十小时后,剧情落幕,他们却把自己写进了古村的历史——一场“古村+剧本杀”的沉浸式旅行,让老宅变身剧场,让乡村成为社交平台,也让乡村振兴找到了与年轻人对话的新语法。

01

文旅新现象:“古村+剧本杀”模式的兴起

剧本杀诞生于城市写字楼,却意外地在乡村完成了“成人礼”。携程《2025五一假期报告》显示,带有“实景剧本杀”标签的景区搜索热度同比上涨220%,18—30岁客群占比达64%;同程旅行《2024周边游洞察》补充指出,超过七成Z世代把“沉浸式体验”列为短途出游首要动机。与封闭的房间不同,古村提供了天然景深:马头墙、回廊、砖雕门楼本身就是现成的舞台美术;族谱、家训、非遗故事天然就是剧本素材;村民一句土话、一声吆喝就是最具说服力的NPC台词。更重要的是,古村剧本杀解决了传统乡村游“拍照半小时,喝茶十分钟”的痛点,把一次消费延长为两天一夜的深度停留,把“到此一游”升级为“在此入戏”。

以金华磐安墨林村为例,2023年9月之前,这座藏在大盘山深处的明清古村偶有剧组取景,人走茶凉;引入剧本杀后,2024年新增游客1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27.8%,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53.5%。五一假期,村口800年红豆杉下排起长队,等待扮演“新四军交通员”的年轻人在树洞里投入“密电”。同一时间,海宁干河街历史文化街区在徐志摩故居前拉起“新月诗社”旗帜,民国长衫与咖啡香交错;绍兴上大路8—10小时长线剧本《运河遗珠》把一条青石板街变成漕运商帮的生死棋盘;金华郑店村干脆把200名婺剧演员请下戏台,让他们在村口、祠堂、晒谷场继续“唱戏”,只不过这次观众也是角色。古村第一次发现,原来“历史”本身就能卖票,而且越“土”越值钱。

(图片:《运河遗珠》现场|图片来源:绍兴市鉴湖研究会)

02

沉浸视角下古村剧本杀的创意营造

空间叙事:老宅、古树与古井的“场景革命”

墨林村把800年红豆杉写进抗战剧本《杉魂烽火》,树洞成了传递情报的密电室;海宁干河街把徐志摩故居、许国璋洋楼串联成民国谍战线,游客在西式拱廊里解码新月诗社的暗号;绍兴上大路则用8—10小时长线剧本《运河遗珠》把一条青石板街变成漕运商帮的生死棋盘。古建筑不再需要“请勿触摸”的警戒线,而是鼓励玩家推门、开窗、翻书、掘地,在真实空间里完成一次“合法破坏”的沉浸式体验。为了兼顾保护与使用,墨林村在古戏台加装可逆钢架,干河街在文保建筑内铺设隐藏走线,上大路则把老仓库改造成“换装间”,既让旗袍长衫有地方可挂,也让百年木梁免受湿气侵蚀。

内容共创:族谱、传说与青年写手的“集体编剧”

与标准化景区不同,古村剧本杀的核心竞争力是“独家故事”。墨林村项目团队花了6个月翻族谱、访老人,把郑氏先祖“三让家风”改编成家族纷争主线;干河街运营方绍兴御萌文化则把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手稿真迹变成关键线索,让玩家在诗句里找摩斯密码。更年轻的创作者也在回流:1997年出生的郑钰放弃杭州设计师工作回墨林当NPC,1999年出生的苏澜把上海沉浸式剧场经验搬到上大路,成为街区“最年轻的掌柜”。为了持续产出内容,各地纷纷成立“青年共创营”:磐安文旅局与浙江师范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签约,每年定向输送10名编剧实习生;绍兴越城区则把“运河遗珠”剧本开源,邀请小红书、B站UP主二次创作,优秀番外会被官方采纳并植入主线。

业态耦合:咖啡、市集与“情绪周边”的链式生长

剧本杀不是独角戏,而是一场“乘数效应”。墨林村的玩家完成“酒坊暗号”任务后,会领到一张“郑氏家酿”兑换券,顺路就把酒坊营业额拉高了30%;干河街在剧本终点设置“民国拍卖夜”,玩家用剧情里赚到的虚拟货币竞拍咖啡、香膏、手工团扇,五一假期日参与人数过百,街区日均人流量同比增长2万;上大路更把剧本终点设在一家民宿露台,8小时剧情结束刚好日落,80%玩家选择留宿,老街因此新增了7家咖啡馆、3家竹木工坊和1家黑胶唱片店。郑店村则把剧本与研学嫁接,亲子团通关后可获“婺剧小小传承人”证书,顺带带走一套手绘脸谱和一段婺剧唱段。剧本杀用最柔软的方式完成了商业配套的自组织生长。

(图片:《志摩的珍品》古镇剧本杀|图片来源:海宁市人民政府)

03

案例探析:四处古村剧本杀的真实运营图景

墨林村:2023年9月上线,票价68—368元,5000名深度玩家撬动10万增量游客,村民郑钰等3名青年返乡成为全职NPC,红豆杉下的“抗战邮局”一年寄出1200封“时光信”。为了破解淡季难题,村里把剧本拆成“亲子版”“研学版”“夜游版”,冬季夜游场用投影把红豆杉变成“烽火树”,游客依旧愿意在零下三度排队。

干河街:2024年4月启动,票价268元,五一单日参与人数破百,街区客流同比增2万,运营方与咖啡馆、复古照相馆联合推出“民国套票”,二次消费占比达45%。街区管委会还把消防、文保、市场监管拉进“剧本杀联席会”,每周一次联合巡检,“既要让游客玩得过瘾,也要让文保睡得安稳”。

上大路:2022年11月入市,长线剧本均价680元,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0.5天延长至1.5天,街区民宿入住率由38%升至79%,并孵化出“运河遗珠”系列竹灯、越绣文创,年销售额破百万元。为了延长剧本生命周期,运营方把主线拆成四条支线,每季度更新一次,老玩家可以“二刷”“三刷”,新玩家则永远有新鲜感。

郑店村:2024年10月试运营,票价98元,200名婺剧演员村民化身NPC,亲子团单日最高营业额3000元,区文化特派员周玥计划2025年把全村景点“剧情化”,打造“婺剧+剧本杀+民宿”一站式乡村剧场。为了调动村民积极性,村里把“演员积分”与“文明户评选”挂钩,积分高的家庭可在年底分红时多拿10%,村民从“要我演”变成“我要演”。

(图片:墨林古村|图片来源:搜狐网)

编者后记

当磐安的晚风吹响红豆杉叶,当海宁的留声机转出《再别康桥》的最后一句,当绍兴的运河灯影与婺剧的铜锣一起亮起,古村不再只是“被保护”的标本,而是“被演出”的现场。剧本杀用三小时或十小时,把Z世代的好奇、乡创青年的才华、村民的生活叙事和基层政府的治理创新缝合成一台“乡村振兴的群像戏”。然而,热潮之下亦有冷思:剧情同质化、古建消防、淡旺季落差、人才断层仍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下一步,需要建立“剧本审查+古建保护”双轨机制,完善“政府+企业+村民+高校”四维人才库,让AI与非遗共同写剧本,让村民与玩家共同当主角。当年轻人愿意为了一个故事奔赴一座古村,当村民愿意为了一个角色留在故乡,乡村振兴便拥有了最长情的告白——“我在此地,出演我的时代”。期待更多古村把历史写成剧本,让Z世代把乡愁演成未来。

*文章为光网号的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举报
展开阅读全文
0
赞赏
广告
{{moduleName}}
{{moduleName}}
{{item.NickName==''?item.UserCode:item.NickName}}
{{item.Like_quantity}}
{{item.Comment_content}}
{{formatDate(item.Addtime,"yyyy/MM/dd")}}·
回复
删除
{{item.NickName==''?item.UserCode:item.NickName}}: {{item.ReplyContent}}
查看全部{{item.ReplyNumber}}回复
暂无信息 快来说两句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