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峙绣娘参加沿黄九省区刺绣大赛 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一批非遗好物悄然出现在生活中,加深了人们对美的感知与体验。非遗好物的出现,丰富了优质非遗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了多元消费场景,也满足了人们多元化、差异化的文化需求。这些非遗好物如何诞生、如何发展,又将如何更贴近生活?对此,本报记者展开深入探访。
01
非遗好物如何诞生
非遗好物,蕴含着对传统的敬畏,带着对生活的洞察,将非遗的文化之美、技艺之精、创新之力表现得生动而具体。非遗好物是如何诞生的?在传播中又有怎样的故事?
从“老物件”到“新国潮”
在蚕丝织造技艺(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顾明琪的工作室里,摆放着一张紫晶玻璃的高清图片。这种玻璃件件花纹不重样,现存不足百块。顾明琪一直希望告诉人们,他的家乡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古镇有这样的珍宝,于是他动足脑筋,要把紫晶玻璃“织”出来。
“好的非遗产品必须有故事、有技艺、有创新。”顾明琪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实践的。他选用辑里湖丝中细腻、柔软、光泽度高的合罗为原材料,呈现出紫晶玻璃的通透,也让织物有了新题材。同样的智慧,顾明琪还运用到与不同非遗项目的嫁接上。在《锦霞宝相》系列牛皮包作品中,他将辑里湖丝与宋锦结合,从缫丝染色到织就成品,经过30多道工序打磨,制作出繁杂优美的宝相花纹样,传递出平和祥瑞的意蕴。而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系列织锦包中,他融合了蜀锦制作技艺,高度还原文物形象,表达出了家国意识与文化传承的深刻内涵。“这些意向都被大家理解并认可了。”顾明琪自豪地说。
在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繁峙晋绣第五代传承人贺晨飞正带领绣娘将五台山寺庙建筑纹样用极简线条融入团扇绣面。他认为,非遗好物是融合现代设计理念与实用功能的文化产品,需同时具备传统内核与当代造型,需具备好艺、好意、好看、好用4个特性。为此,他在精研技艺的同时,特别重视“做减法”和场景开发,提炼文化要素和经典纹样,结合当前人们的办公、户外、商务等日常生活需要,拓展非遗的应用范围。
采访中,贺晨飞向记者展示了“春暖花开”文创佩饰。这款好物用牵绣、乱针等非遗绣技勾勒太行风光,已成为人文交流活动的定制礼品,不仅契合了国潮风尚,还赢得了年轻人的喜爱。
当“慢手艺”遇上“快时代”
非遗好物让设计“说话”,用现代人熟悉的方式解码传统图案,唤起熟悉的文化记忆,又让人们赞叹于其新形象、新功能。
不过,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可不好把握,分寸拿捏不好就容易“四不像”。为此,参与设计的非遗传承人都下了苦功。
确定好非遗好物的主题后,顾明琪要反复尝试多种材料,还要向不同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取经”。投入成品制作的配方,背后不知经过多少次试验。“很多织法和技艺都在老手艺人的脑海里,不能着急,就得慢工出细活,再逐渐提高效率,就有了底气。”他说。
非遗技艺需复杂流程才能完成,一件手工刺绣的作品常常要耗费数十乃至数百小时。在非遗好物的设计与制作中,如果完全保留传统工艺可能导致成本过高、产量过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经过一番研究和比较,贺晨飞决定采用“智能技术+关键纹样手工绣+基础工序机械化”的模式,引入人工智能辅助设计,用手工刺绣凸显纹样,再用机绣完成其他绣面,既保留了“指尖温度”,又能平衡品质与效率。“多年来,我们摸索出‘公司+家庭绣坊+培训基地’的发展路径,带动了3200名妇女就业。这批‘生力军’都愿意接非遗好物的订单。”贺晨飞说。
从“卖产品”到“传文化”
在更广阔的市场上,非遗好物的价值正被认可,成为“国潮”的重要载体,吸引人们主动为文化买单。
顾明琪的非遗好物系列作品主要在线下门店售卖。有消费者找到他,希望亲眼见证丝线如何变成精美包具。贺晨飞带着繁峙晋绣的好物作品参加国内外多个展会,还特别注意收集消费者反馈。“消费者希望我们多讲讲作品里的人文历史,优化功能设计,增加‘入门级’和‘收藏级’等不同价位的好物系列。这些都是我们设计下一批非遗好物的重要参考。”贺晨飞说。
刘鑫(左一)走访淘宝手艺人商家 受访者供图
如今,网购是许多人接触和购买非遗好物的重要方式。在淘宝平台,许多打出非遗招牌的店铺都有较好的美誉度。淘天集团淘宝手艺人及非遗业务负责人刘鑫告诉记者,淘宝对于非遗传承人参与设计和运营,以及依托非遗技艺进行产品设计生产的网店,有严格的筛选机制和服务机制。
“在淘宝上开店的非遗传承人或手艺人,可以通过专门的线上认证链接提交相关资料,只要通过平台审核,就会有专人对接,提供平台最新运营规则、线上线下营销活动以及网店运营培训,启发他们做好用户定位、好物定价。”刘鑫介绍。
非遗好物要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生产中有手工工序,使用天然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工序优化和工具改良,以提升产能。“进入市场后,非遗好物不能只靠情怀,还要懂市场逻辑。”刘鑫认为,在电商平台表现出色的非遗好物有一定共性——工艺认知度高、日常使用频次高或使用场景多,产品方向贴近大众需求,设计过硬且在全网有较好的传播和曝光率。
经过沉淀和打磨的非遗好物,意义早已超越产品本身。它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是匠心与市场的“握手”,也是人们装点烟火气的美好之选。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诞生是非遗传承人、消费者、平台、市场的需求和同向而行的结果。
02
非遗好物如何发展
晋绣坊绣品《文创伴手礼》 受访者供图
织锦手链的材料包热卖,非遗传承人的手作陶瓷杯成“爆款”,年轻人热衷于精心挑选香包来疗愈身心……今年以来,非遗好物的实用性与文化属性被更多人认可,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非遗好物如何通过发展变得更好?记者与业界多位专家探讨了这个话题。
哪里“好”是非遗好物能够抓人眼球的第一秘诀。
在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红看来,非遗好物包含了三重价值:非遗好物要基于非遗工艺技艺,能够直接关联到非遗传承人;要能够连接地域文化,具有在地特色和文化特色;要基于优良品质,对材料和制作流程有严格把控,树立值得信赖的“匠心”形象。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认为,非遗好物的兴起,既展现了非遗产品在内容、形式、品牌化等方面的创新,也符合了人们对高品质、场景化文化产品的需求,同时契合打卡式、个性化的消费新风潮,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实践,尤能体现政策与市场的相互呼应。
用得上是许多人关注非遗好物的一大原因。与日常生活的融合体验也直接影响非遗好物的实用性。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商品与装备分会秘书长陈斌认为,非遗好物能否打开局面,关键在于创意能否抓住现代人的需求。“重点是用途重构,努力突破传统形态和传统用途,为非遗好物设定新的使用场景。一旦这种用途和场景契合了现代生活或工作需求,就可以吸引相应客群。”陈斌说。
金江波告诉记者,近10年来,上海大学依托设计力量,不断推动“非遗+时尚”“非遗+文创”“非遗+设计”“非遗+AI”等跨界融合实践,通过设计撬动非遗的活态展现与活力再现。现在,非遗元素越来越多地融入摩登、前卫、潮流的设计,为游戏场景、智能家居、数字产品提供核心元素,以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审美结合,迸发出闪亮的光彩。同时,许多游客正通过非遗好物触摸地方传统文化和民俗,为地方旅游带去新流量。
“非遗好物要做出彩,需要非遗和更多外部资源进行协同与跨界,面向大众生活、精神消费、情感体验及审美需求不断进行创新和转化。”金江波认为。
“值得买”是非遗好物的关键一环。
在实地调研中,杨红观察到,许多人对非遗好物及其价值的理解还相对模糊,要把非遗好物背后的文化内涵、传统工艺、手作价值等普及到位,才能培养好消费习惯。
“非遗好物的功能拓展要贴近日常,但定价一般不在日用消费品的定价区间,非遗好物不能走低价路线,而应定位品质消费、文化消费。”杨红认为,一方面,非遗好物自身的工艺复杂性决定了其高于一般消费品的价值;另一方面,购买或接触非遗好物更多是文化消费,应强调体验性和仪式感,培养消费者为文化价值买单的意识,从而提升大众对非遗好物的消费预期和价格接受能力。此外,年轻群体有望成为非遗好物的主流消费人群。非遗消费带着文化标签,提供情绪价值和参与感、互动感,与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吻合,因此要引导非遗好物设计者理解、研究新的消费习惯,培育和挖掘更多既懂非遗、懂设计又懂市场的团队,将“卖好物”转为“分享体验”,有利于开拓非遗好物的发展空间。
针对定价机制,陈斌建议细分赛道、精准定位,对于不同消费群体的承受力有清醒认识,更要对自身所处的市场区域有完整认知。非遗好物不能脱离市场规律空谈溢价,要找到文化附加值与大众购买力的平衡点,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学校美育课程、旅游研学、企业团建等对非遗相关体验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杨红认为,要抓住这种趋势,推动非遗好物与教育、旅游等领域的融合。此外,非遗好物要走品牌化、IP化发展路径。
结合对国外手工艺发展模式的研究,金江波也提出,非遗好物的升级要与中国品牌的发展主动关联。无论作为文化产品还是文化载体,非遗好物所依托的非遗资源都是多元、丰富且系统的,应与之形成双向互动,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
“我们有条件推动非遗好物从现象级消费走向世界级消费,应从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角度,使非遗好物成为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一双脚’,讲好中国品牌的故事。”金江波说。
03
非遗好物如何更贴近生活
非遗传承人店铺古古麦布小馆的柿染产品——柿染手织布养生锤 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非遗产品以其别具一格的文化魅力与切实可感的实用价值,悄然融入大众生活,摇身一变成为消费市场的新晋宠儿。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消费者,聆听他们分享使用非遗好物的真切体验,同时收集了相关建议。记者发现,部分消费者会因产品是“非遗”衍生品而果断下单。陈女士表示:“这源于对老祖宗智慧的信赖,也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信任。”
李女士在江南古镇的一次旅行中亲身体验了漆扇制作,并深深被其吸引。“每把漆扇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轻轻扇动,不仅带来清凉,更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漆扇制作,这一源自中国古代的技艺,以漆为媒、以扇为纸,展现了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如今,经过创新设计,漆扇已成为兼具实用性与装饰价值的日常用品。
来自陕西西安的张女士对新购得的一套非遗系列茶具赞不绝口:“这套茶具突破传统瓷质风格,以精美画面展现传统婚俗仪礼,每次使用都像在品味一段历史。”该系列茶具以竹木为胎胚,采用木雕、泥金彩漆等非遗工艺制作,既可用于品茗,也可作为家居装饰。
在书法爱好者杜同学看来,非遗文具如毛笔、宣纸等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连接传统文化的纽带。他还尝试篆刻,每次刻完印章的成就感无可替代。“篆刻需要耐心和细心,每次创作都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他说。
尽管非遗好物受到广泛欢迎,但消费者也提出一些建议。重庆大学学生小蔡在体验扎染后表示:“扎染过程虽然有趣,但水质、酸碱度等环节较难把控,希望非遗传承人能提供更详细的指导。”她建议,非遗体验项目可增加互动环节,让消费者更深入地了解技艺背后的文化故事。
对于非遗产品的实用性,消费者也有更高期待。“95后”夏女士热衷于探索非遗元素品牌产品,她曾购买过将非遗刺绣与现代服饰结合的服装,但觉得部分产品设计过于复杂,影响了日常使用。“如果能在保留非遗特色的同时,简化设计、提升舒适度,相信会吸引更多消费者。”她说。
此外,价格也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亲民价格更能受到市场欢迎。“非遗十分珍贵,但我们也希望它能以更加实惠的价格走进千家万户。”一位受访者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