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红色文旅:从场景重构到精神传承的范式革新

红色文旅作为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载体,始终肩负着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的时代使命。然而,传统红色文旅长期面临“静态展示多、动态体验少”“单向灌输多、双向互动弱”的困境,难以满足当代游客尤其是年轻群体对沉浸式、场景化、强互动的文化消费需求。在此背景下,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前沿科技的深度介入,不仅重构了红色文旅的时空维度,更推动其从“资源展示型”向“价值体验型”转型,为红色基因的传承开辟了全新路径。

观众在全维度影画场馆里重温遵义会议的历史场景|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技术赋能:从“静态陈列”到“动态叙事”的场景革命

01

井冈山:元宇宙重构红色记忆空间

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通过“元宇宙+红色文旅”的创新模式,将革命历史转化为可触摸、可交互的沉浸式体验。在茨坪镇杜鹃广场的元宇宙体验馆中,360度环幕影像与虚拟现实技术将《八角楼的灯光》《井冈翠竹》等经典场景从书本中“唤醒”。游客戴上VR设备,可瞬间穿越至1927年的黄洋界,在炮火轰鸣中感受“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壮烈;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红军挑粮小道的泥泞足迹被转化为立体浮雕,游客触摸浮雕时,系统同步播放挑粮故事音频,让“艰苦奋斗”的精神具象化为可感知的生命体验。

元宇宙·井冈|图片来源:中国文化报,井冈山管理局旅游管理处供图

这种虚实相生的叙事方式,既保留了革命旧址的原真性,又通过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技术拓展了红色教育的时空边界。例如,茅坪八角楼景区推出的“课本里的井冈山”互动讲解,将小学教材内容转化为沉浸式戏剧,游客通过角色扮演亲历“三湾改编”的历史抉择;龙江书院的红歌教唱、投壶夺宝等活动,则将传统文化与红色元素有机融合,使静态的历史文物转化为动态的情感共鸣。数据显示,2024年井冈山红色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60亿元,其中科技赋能的沉浸式项目贡献率超过40%。

02

贵州“红飘带”:全息技术唤醒长征记忆

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以“红飘带”为载体,通过全息影像、机械帷幕矩阵、模拟寒流等技术,将长征历史转化为可参与的动态场景。在“无名英雄”展厅,全息投影技术让红军战士的身影与游客“同行”,配合机械传动装置模拟的“爬雪山、过草地”场景,使游客每一步都能感受到鞋底与地面摩擦的阻力,寒风呼啸与雪花飘落的特效更让人身临其境。而在“遵义会议”展项中,机械帷幕矩阵构建出会议现场的空间布局,灯光聚焦于关键人物与讨论内容,配合AI生成的虚拟角色互动,让游客仿佛置身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

观众跟随演员体验“爬雪山、过草地”|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这种技术赋能不仅打破了传统红色教育基地“文物+展板”的静态模式,更通过“环境模拟+角色代入”的设计,让长征精神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体验的生命历程。自2023年10月运营以来,“红飘带”已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其中学生群体占比达30%,成为青少年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

03

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元宇宙服务矩阵重塑精神家园

中共一大纪念馆推出的“数字一大——数字世界中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元宇宙服务矩阵,通过数字孪生、行进式大空间多人VR技术,构建了中共一大会址、博文女校等建筑的虚拟场景。游客在“热血年代”主题中,可通过25个交互点了解建党故事,例如在虚拟石库门内点击“《共产党宣言》首译本”,系统即弹出3D模型并播放翻译背景音频;在“初心之旅”大空间VR体验展中,游客可跟随虚拟向导穿越1921年的上海街巷,感受建党初期的艰辛与伟大。

图片来源:中共一大纪念馆

这种“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不仅满足了年轻游客对数字化、社交化体验的需求,更通过“技术+内容”的双轮驱动,使红色文化从“可看”升级为“可玩、可感、可传承”。数据显示,元宇宙服务矩阵上线后,中共一大纪念馆的青少年游客占比从28%提升至45%,社交媒体话题阅读量突破2亿次。

模式创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价值重构

01

参与式体验:角色代入深化精神认同

井冈山推出的“红色征途”自行车赛,将体育竞技与红色教育创新结合,参赛者在八面山竹海中追寻先辈足迹,沿途设置“朱德的扁担”“黄洋界保卫战”等互动关卡,完成挑战可解锁历史故事音频。这种“运动+教育”的模式,使红色文化从“书本中的文字”转化为“身体力行的体验”,参赛者平均停留时间从1.5天延长至3天,二次到访率提升60%。

图片来源:网络公开

02

文化+科技:传统技艺激活红色记忆

沙家浜风景区通过“数字+非遗”的融合模式,将京剧《沙家浜》中的经典片段搬上实景舞台,利用火爆、气爆、水爆等特效手段再现新四军与沙家浜人民携手抗日的场景。同时,景区开设“春来谜局”沉浸式互动体验,游客化身“送信的百姓”,通过解密游戏获取线索,最终将情报传递给新四军。这种“实景演艺+游戏化”的设计,使红色文化从“单向观看”升级为“双向参与”,游客满意度达98%,复游率提升45%。

图片来源:数虎图像

03

产业融合:红色文旅带动乡村振兴

井冈山通过科技赋能,催生出文创开发、民宿经济、研学教育等56个衍生业态。例如,当地非遗传承人利用3D打印技术复原红军斗笠,结合AR技术扫描即可观看制作工艺视频,产品销量增长300%;茅坪镇的“红军餐”体验馆通过智能点餐系统,根据游客人数自动推荐“南瓜汤+红米饭”套餐,并播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历史背景音频,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

挑战与对策:科技赋能的可持续路径探索

01

技术同质化:从“炫技”到“内容为王”

当前部分红色文旅项目的VR、AR内容存在“场景重复、故事单薄”的问题,例如某些景区的“飞夺泸定桥”体验仅停留在“过桥”动作模拟,缺乏对历史背景的深度解读。对此,需建立“技术适配体系”,针对革命遗址、历史文物等不同资源类型,科学运用VR场景还原、AI深度解说、大数据个性化推荐等技术手段。例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通过采集425件珍贵文物的三维数据,结合历史档案开发“八角楼灯光”互动游戏,游客需根据油灯亮度调整作战策略,使技术真正服务于内容表达。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AR智能眼镜导览服务|图片来源: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02

运营模式:从“硬件投入”到“长效运营”

部分景区存在“重设备采购、轻内容更新”的问题,导致项目吸引力随技术热度消退而下降。例如,某地的“红色元宇宙展厅”因内容更新滞后,开业一年后游客量下降70%。破解这一难题需构建“内容持续更新+技术迭代升级”机制,如中共一大纪念馆组建专业团队,每月更新元宇宙场景中的历史细节,并引入用户反馈系统,根据游客互动数据优化体验设计。

03

文化内核:平衡“技术炫酷感”与“历史严肃性”

在贵州“红飘带”项目中,创作团队通过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邀请党史专家对展示内容进行把关,确保“爬雪山”场景中的积雪厚度、服装细节等符合历史事实。这种“技术+学术”的协作模式,为科技赋能红色文旅提供了范本——技术是手段,文化是灵魂,唯有坚守历史真实,才能避免“技术空转”导致的价值偏离。

结语:科技赋能红色文旅的未来图景

从井冈山的元宇宙体验到贵州“红飘带”的全息叙事,从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的虚拟交互到沙家浜的实景游戏化,科技赋能红色文旅的实践已证明:当革命精神转化为可知可感的生命体验,红色基因才能真正融入时代脉搏。未来,随着5G、区块链、脑机接口等技术的成熟,红色文旅将进一步突破物理边界,构建起“线上永不落幕、线下深度体验”的立体网络。但无论技术如何演进,其核心始终在于——让历史活在当下,让信仰照进现实。这既是红色文旅创新的根本路径,也是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终极价值。

*文章为光网号的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举报
展开阅读全文
0
赞赏
广告
{{moduleName}}
{{moduleName}}
{{item.NickName==''?item.UserCode:item.NickName}}
{{item.Like_quantity}}
{{item.Comment_content}}
{{formatDate(item.Addtime,"yyyy/MM/dd")}}·
回复
删除
{{item.NickName==''?item.UserCode:item.NickName}}: {{item.ReplyContent}}
查看全部{{item.ReplyNumber}}回复
暂无信息 快来说两句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