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场域到体验空间”,“百业+文旅”视域下“工业+旅游”的时代焕新

编者按

最近,“工厂游”成为了年轻人的新宠:喝饮料要去生产线看瓶子装箱、买奶粉要去工厂观看从牧草到奶粉的生产全过程、吃火锅要走进食品工厂亲手制作火锅底料、甚至连买车都要先去智能工厂参观流水线……旅游大巴开进工厂、游客沉浸式体验生产场景,这种兼具文化感与趣味感的“工厂游”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据统计,开放了“工厂游”的企业涵盖了汽车、机械、食品加工、服装、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

近两年,打卡科创公司和现代工厂,正成为一种新风潮,在小红书平台上搜索“工厂游”有超过10万条笔记。“工厂游”并非新鲜事,在欧美等地已流行多年,但在国内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温不火。如今,越来越多工厂向公众打开了大门,并被地方文旅推介,多地也颁布鼓励工业旅游的政策,为这场变革按下加速键。但工厂在主业之外跨界做旅游,远不只是打开门、布个展那么简单。

01

“工厂游”的沿革:硬核工业的柔性表达

“工厂游”最早从工业革命开始出现,在发达国家的推广超过一个世纪,工厂向公众开放也较为普遍。而在国内,早在2003年,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就成立了工业旅游接待部门。据报道,游客可以乘坐观光车,穿梭在各个车间,近距离观察从零件到整车的制作全过程,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汽车部件组装时迸出的火花。但很长一段时间,观光工厂在国内并未出圈。许多工厂并未意识到“工厂游”的价值,缺乏更好的营销,甚至许多游客根本不知道有这样的机会。早期企业打造的展厅和透明工厂,更多接待的是政企考察团。

十多年前,上海只有少数的老牌制造工厂面向公众开放,直到近几年,开放工业旅游的工厂明显增加,商飞、华为、上海老港等生产企业纷纷开放。2022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两批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共计122家,其中工厂观光旅游是重要类型。

(图片:市民参观北京亦庄的小米汽车工厂丨来源:网络公开)

“工厂游”受欢迎,本质上还是源于人们对前沿科技和智能化生产的好奇。随着制造业的改造升级,越来越多的生产线实现半自动化、自动化、智能化,大大减低了游客参观与生产的冲突,企业也更乐意向外界展示自身的技术实力。如今的工厂早已摆脱了“脏乱差”的标签,那些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整齐划一的机械臂和科技感拉满的实验室,众多元素都充满着一种“未来感”。这种如科幻场景般的视觉冲击,恰好契合了年轻一代对“赛博朋克”式工业美学的向往。“工厂游”也正是以这种硬核气质和知识附加值,成为年轻人社交图谱中的新节点。公众因为猎奇走进工厂,发现如今的工厂已经进入了“next level”,甚至堪比一个小型博物馆或游乐园。

康师傅在杭州成立了全国首家方便面博物馆,展馆有五颜六色的方便面墙,游客乘坐国内最短的小火车,参观生产车间,每个环节都实现了自动化,有网友感慨“原来方便面也可以这么高科技”。周黑鸭在武汉的智能工业基地,建筑外观色彩鲜亮,还设有中央花园和雕塑,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儿童乐园。孩子们可以体验的第一站是乘坐“周黑鸭战舰”开启5D体验。

(图片:工厂游受欢迎丨来源:网络公开)

实际上,这一模式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去过日本北海道的游客,也许去过位于札幌的“白色恋人”巧克力工厂。工厂外形被设计为欧式古堡,游客们能参观品牌历史、巧克力生产流水线,现场手工制作饼干。此外,这里还会定期进行灯光秀、表演秀,游客在这里拍照打卡以及聚会,俨然已经成了一个大型游乐场。

02

多维度价值探究:从生产场域到体验空间

“工厂游”为中小学教育、科普研学提供了新的实践空间。对亲子家庭而言,工业旅游是进行科普教育的好机会。那些热衷“工厂游”的亲子家庭,显然是看中其蕴含的科普价值与教育价值。孩子们走进工厂看一看真实的生产线,亲自动手拧一颗螺丝或是组装一个配件,都能相对更直观地感受到,生活中常见的一件产品是如何经过复杂工序和科技加持才制作而成的。这种“游中学”的模式,既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也让他们脑海中的理论有了实物感。比如,参观食品工厂,可以让孩子了解食品生产流程,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参观汽车工厂,可以接触先进汽车技术,激发对科技的兴趣。

工业旅游还可以提供与传统旅游不同的体验,集知识获取、趣味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更好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除了满足人们对现代工业的好奇心,一些游客走进工厂,是因为“工厂游”极高的性价比。有游客去元气森林工厂,最吸引她的是25元门票可以饮料畅饮。她和朋友离开工厂时拎了两个袋子,装了近10瓶饮料,“袋子有多大,就能拿多少”。浙江的一家冰激凌工厂,一家三口体验价格299元,包含参观博物馆、观看生产车间,结束后还有100种冰激凌不限量供应,实现冰激凌自由。

从宏观层面来看,工业旅游对工业企业、文旅产业及地方经济发展均意义重大。对于开放了“工厂游”的企业而言,这种线下参观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加深着游客与产品的羁绊,是提升品牌形象的有力手段。通过开放工厂,企业展示生产实力、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增强消费者信任与认可。例如,小米汽车工厂开放参观,可以让公众深入了解其造车技术与理念,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一个产品在窗明几净的空间里、在智能化的流水线下诞生加工的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宣传广告。这种“眼见为实”的体验,增强着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也在重塑着他们的消费逻辑。

(图片:小米SU7 Ultra车身结构丨来源:网络公开)

从文旅产业角度,工业旅游可以丰富产品供给,拓展发展空间。工业旅游可以与传统自然、人文旅游互补,满足游客多元需求。对地方经济而言,工业旅游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03

挑战与机遇

发问未来

尽管 “工厂游” 的热度在不断攀升,也有诸多益处,但企业在开展工业旅游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远不是简单地开设几个展厅、增添几个观光通道那么简单。对于本职工作仍是进行生产的制造工厂而言,开放参观其实是有很多难度存在的。比如如何设计一条既不影响现有生产力又能让游客实现深度体验的参观路线?如何平衡好生产和展示、开放和隐私间的关系?面对游客数量的增多,又该如何做好接待工作和安全管理工作?

现实困境

首先,消费品牌对开放工厂的动力相对较大,因为这是一次绝佳的品牌营销机会。然而,开放工厂意味着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厂房改造,意味着要全方位地投入,也意味着要在生产效率以及产品安全等全环节接受来自公众的监督和审视。因此,看似只是增加了一个参观流程,但却给工厂现有的生产流程、空间调度和人力财力的投入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变革和挑战。也因此,在企业自身的投入之外,社会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也一样重要。

此外,工厂在从产品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时,会遭遇不少困难。许多企业缺乏景区运营的专业经验和人才,导致展示线路设计不合理,游客体验感不佳。一些工厂游项目流程固化,无法深入呈现丰富的知识和职业体验,研学机构和学生们对此意见较大。

企业开展工业旅游,也需要有持续的动力。成熟的工业旅游项目确实能为企业带来正向收入,如螺霸王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通过门票、餐饮、文创产品和产品销售等渠道,一年的销售额超过 2000 万元,并且具有较高的客户转化率和黏性。然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还需要平衡旅游服务与生产效益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吸引力。

(图片:现代工厂丨来源:浙江在线)

发展建议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专家建议企业与专业旅游平台或旅行社合作,共同运营和推广工厂游项目。同时,企业需要引进更多文旅开发人才,与文旅专家深度合作,精心设计旅游线路,打造具有吸引力和教育意义的旅游产品。此外,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德国、日本的汽车工厂,在参观线路中设置了互动设施,让游客能够亲身参与和体验生产环节,极大地增强了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政府的支持也是“工厂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工业旅游的发展,给予企业资金、用地等支持。早在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就联合发文指出,要打造一批具有工业文化的旅游示范基地和精品线路。2025年2月,北京发布《北京市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要新培育5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0个北京市工业旅游示范点和一批工业文化研学实践教育试点示范基地。上海也将工业旅游提升至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战略高度,此外山东、深圳等多地也发布了一系列推动工业旅游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工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助于激发企业的积极性,推动工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开放。

工业旅游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有更大的空间来获得市场认同和社会认同。而率先出圈的“工厂游”,则在以科技和智能为主标签的技术空间里,解锁了一种文化输出与情感共鸣的新方式。

从经济效益到社会效益的拓展

(图片:工厂研学丨来源:网络公开)

“工厂游” 的未来,不仅仅是企业品牌的宣传手段,更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旅游服务。它为中小学教育、科普研学提供了新的实践空间。通过 “工厂游”,孩子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的运转机制,认识各种不同的职业,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从教育层面来看,“工厂游” 研学可以与学校的课程紧密结合。例如,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都可以与相应的工厂参观相结合,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提升学习兴趣和效果。但目前,这类研学项目在整体研学市场中所占比例还较低,需要教育领域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和推广力度。

编者后记

在传统认知中,“工业”与“旅游”似乎是两条平行线。前者是钢筋铁骨的硬核生产,是托举产业发展的“硬实力”,“生人勿近”的行业专属地;后者是诗与远方的休闲体验,山温水软、诗情画意。而在旅游消费升级的浪潮下,“工厂游”正以黑马之姿异军突起,把人们从传统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吸引到了工厂车间,成为了当下旅游市场中一道别样的风景线。这股从流水线升腾而起的新风潮,正在重塑人们对“诗与远方”的想象。

早期的工业旅游多以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为主,像北京首钢、798 艺术区等,旧工业厂房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旅游产品。而如今,越来越多的现代工厂也开始向公众敞开了大门。2022 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两批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共计 122 家,这其中,工厂观光旅游占据了重要位置。站在产业视角看,工业文旅的勃兴标志着“场景时代”的来临,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被动观光,更渴望在特定场域中获得情感共鸣。未来,随着“文旅商”融合趋势加深,相信工业旅游将展现出更多可能性。

*文章为光网号的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举报
展开阅读全文
0
赞赏
广告
{{moduleName}}
{{moduleName}}
{{item.NickName==''?item.UserCode:item.NickName}}
{{item.Like_quantity}}
{{item.Comment_content}}
{{formatDate(item.Addtime,"yyyy/MM/dd")}}·
回复
删除
{{item.NickName==''?item.UserCode:item.NickName}}: {{item.ReplyContent}}
查看全部{{item.ReplyNumber}}回复
暂无信息 快来说两句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