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传统旅游和现代度假旅游?并没有咨询和查询到个人认为较为精准的定义,大概传统旅游与现代旅游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故而只能辩证地去理解。本文试图粗线条勾勒传统旅游与现代度假旅游的区别,至于如何开展现代度假旅游,只是抛砖引玉,留待实业界与理论界共同实践和探讨。与时俱进的事物总要用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地去诠释和理解。在此不妨借鉴并结合张辉教授判断度假旅游已经到来的几个标志来说明一二。
01
旅游要素加速独立化和综合化
传统旅游以观光为主,“游”是核心吸引力,其它5个要素基本是配套服务。现代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这6个要素,可以自成一体,各自成为旅游吸引核,如:袁家村的特色风味“小吃”、莫干山的特色“民宿”、独库公路的自驾“行”、“胖东来”和“这有山”的旅游街区化“购物”,以及迪士尼、环球影视的“娱乐”性旅游舶来品和土生土长、具有中国特色的主题演艺。在现代旅游的度假时代,这些要素先是独立构成旅游吸引核,随后就是六要素叠加、组合与强化为生活化、休闲性、综合型旅游产品。
02
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此消彼长
景区层面,莫干山是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4A景区,但是近几年的莫干山旅游首先赖于长三角市场,而非莫干山资源,赖于莫干山度假环境和设施,而非自然风景,观光功能明显弱于休闲度假,且已成为休闲度假的配套产品。同在浙江的千岛湖旅游区具有观光和度假双国家级品牌,在休闲度假方面,观光也已退居其次。类似的还与云南玉溪抚仙湖、江西宜春的明月山温汤景区,等等。
旅游城市层面,成都作为旅游目的地城市,本身兼具旅游资源地、产品地、目的地、集散地,成都周边尤其是川西旅游观光在为都市休闲度假做配套。浙江杭州、海南三亚莫不如此。
当然也有例外,譬如:新疆赛里木湖景区仍以观光旅游为主,这是新疆旅游发展阶段、交通区位、市场区位等因素决定的。湖南张家界市自然景观独具优势,但限于自然气候、度假产品质量稍逊等因素,感觉仍以传统旅游为主。
03
旅游空间体系渐趋景城乡一体化
旅游空间转换在当下日益凸显,旅游活动行为已经由景区辐射和延伸到城市与乡村广大空间,旅游承载区域已经变单一景区吸引核为景区、度假区、街区、社区、园区、商区的“六区合一”的景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是从观光游玩到度假旅游、从生活体验到生活旅居的转变与共融。
由于旅游空间的全地域转移、时间的全时域转换与产品内容的全领域转变,从旅游产业辐射、引领和支撑层面讲,旅游已延伸到诸多行业,渗透到城市和乡村,甚至是普惠到千家万户,旅游消费与收入边界更加宽泛化和多元化,旅游方式和产品趋于生活化和无边界化。原住民和外来旅游者可以共享资源,共创、共建、共融、共赢,这就对应并支撑了旅游作为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的新定位。
04
旅游产业在深度融合中精细化提升
与旅游空间转换密切相关,今后不能再单纯考量旅游产业,而应考量更大领域的旅游经济,传统的景区、旅行社、酒店、餐饮、交通等领域已不足以反映旅游经济,过去一直强调的所谓“旅游+”对于旅游行业、产业、企业和部门是被动的,限于文旅部门的无权、无钱,有时甚至是无助的,不足以调动各产业、各行业、各企业、各部门中的旅游潜在资源和积极因素。
旅游空间换砖与产业融合有效推动了旅游产业从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的过渡,泛旅游、大休闲、微度假市场直接助推了“+旅游”综合经济体系的形成,从而构成了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的基本支撑。
旅游产业、行业和企业的深度融合,基于空间层面的景、城、乡一体化大背景和大环境,包括:产业层面的一二三产融合,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的五大幸福产业“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的叠加与升级,以及旅游作为重要服务业和五大幸福产业之首的主导和引导作用的强化;产品和业态层面的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的纵向强化、横向组合;等等。
05
旅行社控制力在减弱中趋于分化
在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旅游社起到不可估量的带动和推动作用,其标志性旅游方式就是团队游,团队游较好地维系着大众群体、机构群体、低端群体。但在个性化消费的现代旅游大潮中,散客化、个性化和定制化旅游需求在增强,旅行社如要生存下去,可能不得不走小众性、主题性、定制化、专享化方向,其发展路径可能是社群分化、专业细化、产品深化。
当然,以上五个方面难免以偏概全,或者有失偏颇,此小文算是抛砖引玉,留待有识之士共同探讨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