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晋城砥洎城,夕阳为“铜墙铁壁" 镀上金边时,城墙脚下的地灯次第亮起。72 岁的李阿姨扶着老伴儿,借着柔和不刺眼的光线抚摸斑驳的砖石 —— 这是她“千人康养研学游" 的最后一个夜晚,夜游古堡的安排让她直呼“比白天更有味道"。
在老龄化浪潮奔涌的今天,当银发经济遇上夜游经济,一场关于“适老照明 + 康养体验" 的新探索正在各地上演。灯光不再是简单的照明工具,而是串联起安全保障、文化体验与情感需求的重要纽带,为万亿级康养市场注入新活力。
图片来源:网络公开
PART.01
安全是底色:
让每一盏灯都带着 "守护感"
对于老年群体而言,夜游的核心需求永远是 “安心"。在晋城大阳古镇的阳阿清居,夜间照明设计藏着诸多巧思:院落里的路径灯采用 3000K 暖白光,既避免强光刺眼,又能清晰照亮路面缝隙;祠堂前的太极广场安装了可调节亮度的地埋灯,清晨打太极时调至 50% 亮度,夜间散步时升至 80%;就连台阶边缘都嵌入了感应式灯带,老人踏上时会自动亮起,离开后缓缓熄灭。
这种“隐形守护" 在延边的银发旅游专列沿线更为明显。延吉西站的站台灯光比普通车站亮 20%,但通过漫反射设计避免眩光;中国朝鲜族民俗园的夜间游览路线,每隔 50 米就有一盏紧急呼叫灯柱,灯光闪烁时自动触发附近工作人员的对讲机提醒;长白山景区的观景台护栏装有轮廓灯,既勾勒出安全边界,又不会干扰对星空的观赏。
老年人对细节的敏感程度远超想象。一盏不晃眼的灯、一段无阴影的路,都是让他们愿意再来的理由。数据显示,配备适老化照明系统的康养基地,老年游客复游率比普通景区高出 40%。
PART.02
文化是灵魂:
用光影讲好 "晚归的故事"
当夜幕降临,灯光便成了最好的 “文化讲解员"。在阳城的古堡景区,全息投影灯将古堡历史投射在城墙上,78 岁的张爷爷戴着景区提供的助听耳机,跟着光影节奏听 "砥洎城防御战" 的故事;延边朝鲜族民俗园的夜间演出中,暖黄色追光灯聚焦在老年游客身上,让他们穿着民族服装学跳舞时,既成为观众又化作风景;山东浮来青旅游度假区的茶园夜游,用月光灯模拟晨露微光,炒茶师傅在灯光下演示古法工艺,老人们借着柔和光线学习翻炒动作,茶香与光影交织成独特的记忆。
这种“照明 + 文化" 的融合,在非遗展示中尤为动人。晋城泽州县的打铁花表演,特意调整了燃放时间和观赏区灯光:提前半小时亮场灯让老人熟悉环境,表演时用低照度背景灯凸显铁花的璀璨,结束后保留 1/3 灯光方便离场。75 岁的成都游客施碧霞在延边看完朝鲜族农乐舞灯光秀后说:“灯光照着那些服饰上的银饰,像星星在闪,比白天看更有感觉。"
各地正在探索更具针对性的文化照明方案:山东巨野县的书画院夜间开设“灯光画室",用色温 5000K 的无影灯满足老人学画农民画的需求;高平的神农药食同源基地,用草药形状的灯饰照亮药膳制作过程,让老年游客在光影中了解中医药文化。
图片来源:网络公开
PART.03
情感是归宿:
让夜游成为 "温暖的社交场"
对银发群体而言,夜游的魅力往往藏在“慢下来" 的社交时刻。晋城阳阿清居的院子里,廊灯故意调至“咖啡馆亮度",老人们可以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延边旅游专列的夜间停靠站,设置了 "星空分享角",低照度草坪灯旁摆着折叠桌椅,方便大家整理照片、交换联系方式;山东南山养生谷小镇的长寿文化节上,灯光长廊里挂满老人的笑脸照片,成为夜间最热门的打卡点。
这些设计暗合了老年群体的情感需求 ——60 岁以上游客中,70% 的夜游动机是 “和同龄人一起玩"。据数据显示,安装了环形吊灯的公共休息区,日均使用率比普通区域高 3 倍,“老人们喜欢在灯下下棋、拉家常,灯光就像 ‘社交催化剂 '。"
更贴心的是“代际共融" 设计。浮来青度假区的亲子炒茶体验区,采用可调节高度的吊灯,既适合老人坐着操作,又方便孩子站在一旁观看;延边民俗园的夜间篝火晚会,主灯亮度调至“能看清彼此表情" 的程度,让跟着子女同游的老人也能融入年轻人的欢乐。
PART.04
一盏灯照亮银发经济的新蓝海
当晋城的古堡灯光与延边的民俗灯火交相辉映,当山东茶园的夜露灯遇见银发族的笑脸,我们突然读懂:夜游照明,是让老年人在黑暗中依然能感受到世界的温度。从安全守护到文化传递,从情感联结到代际融合,灯光正在重新定义银发康养的边界。
这个万亿级市场的密码,或许就藏在那盏恰到好处的灯光里 —— 它不耀眼,却足够温暖;不张扬,却足以照亮银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已来,当更多地方学会用灯光编织适老夜游的网络,银发经济的星辰大海,终将被这点点灯火点亮。
来源:中照文旅照明专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