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文旅产业的不断发展,各类“新概念”层出不穷。无论是“情绪旅游”“沉浸式体验”“元宇宙”,还是“非遗活化”、“微度假”、“场景革命”……每过一阵就有一个新词火遍文旅行业,营销大师们玩转着概念的词汇魔方,“创新”变得不只是追求实质变化,更像是一场“搞抽象”“炫新词”的组词游戏。
面对不断翻新的“灵感清单”,不少景区管理者和从业者为此欢欣鼓舞,同时又极度焦虑:不追新,怕落伍,游客和资本一哄而散;追新,潮水退去后又耗费资源空留场地鸡肋。他们的疑问变得越来越实际和尖锐——这么多的新概念是否真的契合文旅本质?景区和文旅项目,如何穿越概念迷雾,真正实现落地创新?
01
概念热潮的背后:文旅行业的创新焦虑
中国的旅游业,尤其是景区经营,目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游客对旅游体验的要求不断提高,已经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打卡游览。另一方面,文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同质化严重,客户粘性差,难以形成稳定核心竞争力。因此,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景区企业,都希望通过引入新理念、新概念,为自身品牌赋能,获取流量红利,甚至实现“弯道超车”。这客观上也推动形成了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概念热潮”。
但这些概念背后的实际成效,却让人怀疑。2023年,国内爆火的“Citywalk”,引得无数景区和城市竞相效仿。可到了2024年,Citywalk的热度迅速退潮,许多跟风推出的产品无人问津。再如“露营经济”,一夜之间野营模式遍地开花,但真正具有可持续运营能力、能深度满足游客需求的营地却屈指可数。
还有“元宇宙”等烂大街的概念更不必说,这些概念热潮背后存在一种强的“创新焦虑”:一方面,文旅管理者担心自己落伍,错过潮流;另一方面,又缺乏面对新概念的专业判断力,只能“随大流”,一哄而上,难以形成自身特色。因此,景区需要冷静审视这些概念热潮的本质,避免“为概念而概念”,陷入盲目跟风的漩涡。
02
不搞抽象,要真相
文旅的本质:体验与共情
笔者并不反对贴合实际的新概念创造,但对“强赋新词”的行为天然抵触,因为它没有实质拓展行业的智识库,只是在存量旧事的基础上粉刷了一层陌生化效果,增加了人们把握事务本质的难度。所以我们不要搞抽象,要探寻真相,要破解“概念陷阱”,回归本源是第一要义。文旅的本质,归根到底不是“新词堆砌”,而是为人们创造有意义、有温度、有价值的真实体验。文旅是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体,通过空间、活动、服务等各种载体,完成人与环境、人与他人及人与自己间的深度联结与共情。
简言之,文旅的本质就是——让每一个来到现场的人,有所看、有所感、有所得,带着记忆和故事带走别处没有的经历和感动。这决定了所有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围绕:如何更好地提供独特、深刻、愉悦和可持续的体验。
03
概念不是终点,只是创新工具
潮水般涌来的新概念,本质只是创新的“工具箱”——是为更好理解和洞察用户的手段,是让传统产品焕发新生机的思考框架。概念的生命力不在于“新”,而在于“适合”,能否为景区的实际发展问题找到切实的解决方案,能否为游客带来真正的新增体验。盲目照搬,必然流于表面;量体裁衣,才能落地生金。
1. 场景创新≠浅层“换皮”
很多景区在追赶“沉浸式”概念时,只是增加了一些灯光、音效、NPC互动,却未能结合自身文化、资源和故事,完成真正的内容升级。结果游客“审美疲劳”,反而加速同质化。例如某些园林、古镇“夜游经济”,仅仅是打灯光秀,却缺乏有趣的剧本或沉浸式演出,最终“人来一次就走”。许多“元宇宙+旅游”停留在线上买门票的噱头,技术与体验实际断层严重。
2. 忽略用户需求和市场基础
不同景区面对的客群、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文化属性各不相同。只有基于本地特色和目标市场,理解游客真正的心理需求,才能把新概念用好。
例如城市“Citywalk”风靡之际,有些小镇照搬路线,殊不知原本的城市游是对高密度、碎片化现代生活的自我调剂;而大量自然风景区和乡村并不具备同样的社交和场景基础。露营经济火了,许多景区草率圈片空地、买堆帐篷,卫生、安全、配套一塌糊涂。创新脱离了真实调研和长期运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3. 头重脚轻、轻视落地
有的项目听上去很美,写在PPT里光彩夺目,试点一做就发现前后端服务难以跟上、技术成本高企、盈利模式不清,最终成为“概念坟场”。比如过度超前的VR体验、空有高科技标签但缺乏内容支撑的数字展厅,最后往往门可罗雀,“创新”变成负担;再者,新概念大多源于大城市或先发地区的创新实践,直接移植到中小景区、欠发达地区,往往水土不服。比如元宇宙、AR、VR等高科技概念,需要技术、人才和资金的长期投入,如果没有核心资源、品牌价值作为基础,很难一蹴而就。许多用科技“强行加持”的项目,开始新鲜,最后变成了冷清的空壳。
04
如何突破焦虑:“穿透”概念做真创新
“概念眼花缭乱,景区应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创新不是追风口,而是洞察自身、服务客群、善用工具、持续进化。景区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身“免疫力”,保持定力和自信。
1.坚守本地文化与资源“底色”
文旅最核心的不可替代性,恰恰在于扎根本地山水、历史、文化和风物。所有创新、概念和体验,都应该“长在”自己的土壤上。以本地特色为舞台,将新元素作为叙事工具和服务手段——哪怕是老故事、老场所,但经过新的演绎和情感共振,同样能焕发生命力。
如洛阳用汉服和唐风主题深耕古都文化,泰宁将丹霞地貌与科学探究结合研学;晋江传统侨乡故事经戏剧演绎成为夜间IP;贵安新区本地农耕文化与亲子游玩场地结合,做出“慢生活”的独特品牌。对景区与目的地而言,最有价值的“创新”,是将本地之独一无二用新方式讲好、做深,让游客因独特性而来、因情感而留、因共鸣而传。
2. 用用户视角定义“创新命题”
概念创新不能仅仅靠媒体热点或同行案例,脱离用户的创新,容易陷于“自嗨”,而忽略最终的受众。建议景区应定期做用户画像、消费行为分析和满意度调研,围绕核心客群,分层做产品创新。要变被动跟随为主动识别:谁是目标客群?他们为什么愿意来、愿意付费、愿意复购?有什么核心痛点?文旅需求正在高速分层——年轻人要社交和新鲜,亲子要安全和参与,中老年关心性价比、健康和熟悉感,资深“玩家”热爱深度和稀缺。
创新应该从深入访谈、数据调研、用户旅程回溯入手。不要只看美化过的竞品案例,要用小规模实验和一线反馈不断调整。例如,夜游项目、研学体验、非遗手作等内容,能否真正被游客感知和享用?什么服务环节影响了他们的复购和口碑?围绕“用户真正的增长需求”,决策创新方向,才能让每一分投入都产生价值。
3. 小步快跑,持续验证,坚持复盘
概念创新不是一步到位的大转弯,而应分阶段、小范围、低成本地快速试错,对市场反应持续跟踪。好的实践路径是“小步快跑”——用最小成本、最快速度、最低风险,先试点后放大。可以与服务商、文创、演艺、科技类机构合作,用临时快闪、限时体验、试运营、问卷调研等方式,不断调整产品和运营方案,及时复盘和优化。
比如夜游活动先做一场小型剧本杀体验,收集若干核心受众和媒体反馈,再评估长期投入空间;亲子乐园新推出非遗手作课程,能否带动餐饮和周边销售?通过数据和实地体验追踪,及时止损、迅速放大,做“用户愿意为之分享和传播”的产品。
4. 重视服务细节和运营基础
许多景区过分依赖新概念,忽视了基础服务和体验质量,其实正本清源的“基础工作”才是长红的底层逻辑。景区的卫生、交通、导览系统、智慧服务、内容解读,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环节,恰恰是决定回头客和口碑的核心。概念为“表”,基础为“里”,两者缺一不可。
以哈尔滨冰雪热为例,除了冰雕本体极具艺术感,地方餐饮、公共卫生、交通配套、志愿者安排共同保证了整体体验。而一些“新概念”景区,前端投资巨大但后端管理混乱,短暂热闹后回归沉寂。创新对基础服务的拉升,是落地的必要条件。
5.构建持续创新机制,而不仅是“追新”
真正的景区创新,应该是一种“机制创新”,而不是一次性的“追新行动”。建议景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全员建立“开放创新”氛围,可以尝试“小团队-小项目-小激励”的灵活机制,让前线员工、合作方、游客群体均能参与提案、共创和测评。可以定期开展“创新日”“培训营”“复盘分享会”等内部活动,鼓励从小点出发,让创新成为常态而非口号。这样才能保证新产品、新体验不断涌现,而不是依赖外来概念。
05
结语:回到本质,步步为营
文旅创新不会因“概念”而生根,更不会因“潮水”而长青。只有穿透浮躁,回到体验、文化、多元服务融合的本质,将适合自己的创新稳步落地,才能在赛道切换、迭代加速的行业环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无论未来还有多少新词和新概念席卷而来,景区和文旅项目都应坚定地问自己两个问题——我是谁?我的客人真正需要什么?
只有接连不断地追问和实践,把概念当工具、把体验做极致,创新才能真正沉淀为走向长红的软实力。
(作者杨艾合,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