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提起长江,你会想到什么?一江奔腾的水,一首苍劲的诗,或是长江两岸那璀璨的万家灯火。
11 月 24 日,备受期待的“何以长江——长江文化数字大展”在江苏大剧院启幕。这是首个长江主题数字大展,展览将180万平方公里的长江流域,“搬”进2500平方米的展厅内,融入充斥着各类艺术装置的12大展项,带来沉浸感十足的“长江之旅”。
据悉,本次展览携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团队及国内前沿数字艺术团队,十余位艺术家组成的“艺术家天团”带来绝佳灵感作品。光影中的母亲河是什么样?一句长江边的方言能幻化出怎样的形态?不如来这里寻找答案。
“纸上水墨”,领略诗意长江
化身⼀叶轻舟,徜徉在数字长江的画卷中,重峦叠嶂,移步异景......本次展览定位于综合数字媒体空间,旨在通过数字技术呈现长江及其流域的美学、文化,以及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巨变。
展览通过“序·天际流”“壹 通天河源·生命奇迹”“贰 巴山蜀水·壹江同频”“叁 云梦泽·日月岁新”“肆 扬子春潮·江河湖海城”“伍 奔流入海·山川同脉”6大篇章、12大展项,溯源伟大母亲河的雄奇与浪漫。
《长江诗境图 》- 邱志杰;纸本水墨;2023
“九十九湾春水曲,澜沧江上作花朝”“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里有长江,长江有诗意。
作为当代最具创造⼒的艺术领袖之一,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以作品《⻓江诗境图》拉开“何以长江——长江文化数字大展”的序幕。一片片绵延的山脉,一句句浪漫的诗句,它们交织在“隆起”的图画中,而观众拿起平板就能发现不一样的惊喜,无论是三江之源,抑或长江之尾,熟悉的诗句“飘出”实景装置,浮现屏幕上方,在诗词里感受山川湖泊之壮美。
“没有这样的诗句,我们将何以安放我们的灵魂?”邱志杰介绍,这幅作品相较此前的《黄河诗境图》“容量”更大,成都、武汉、宣城、金陵,哪一座城不是诗歌之城?三峡、洞庭、鄱阳、秦淮,潇湘,汉水,云梦,“只恐长江水,尽是儿女泪”。李杜苏白,辛弃疾、黄庭坚、秦少游、姜白石,都守着长江倾诉了一生。
“作品通过画、诗、数字化展示三重境界,带观众进入长江的世界。”邱志杰说,在当代艺术的语境框架下,这幅“纸上水墨”作品在剖析⻓江流域地理纬度与展示沧海桑⽥变化的同时,也将诗性长江的文脉揉进江⼭中,展现出一幅可阅读的长江图景。
“听一听”长江,打开感官走进它
踏入展厅,观众犹如泛舟江上,扑面而来的奔涌江水给人带来“入画”长江的感官体验。这一刻,李白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突然就有了具象,随着光影的不断变换,长江之水循环往复,奔腾不息。
新媒体艺术家与策展⼈、黑弓BLACKBOW创始⼈王志鸥在作品《天际流》中,融入了“数字奔流”的时代意象,我们可循迹长江之源溯游而上,体验长江之水势如破竹的奔涌之姿,深入感受来自地缘深处的文脉回响。
从长江源头到江南水乡,创作者们用数字影像记录下长江的点点滴滴,也展现出关于长江生灵的一个个奇迹。展览中不仅出现了长江流域稀有生物——长江江豚、白唇鹿和朱鹮的身影,观众还能亲耳听到它们的叫声,真实的好似就在身边嬉闹。
曾一度被评为极度濒危物种的“微笑天使”江豚,在十年长江大保护中得以重现生机,德国数字艺术家Philipp Artus利用多媒体作品,让观众创造出每个人心中的“江豚”形象。当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虚拟⽣物时,我们在情感上已成为⽣态系统的⼀部分。
“你好,长江”,用自己的方言和长江打个招呼吧!长江自青藏高原涓涓流下,穿过灵秀的巴山蜀地,流经温润的江南水乡,汇入浩瀚的东海,孕育了沿岸璀璨的中华文明,也滋养了来自11个省市、不同乡音的华夏儿女。在麦克风上用自己的方言呼唤长江,识别后的方言会生长为数字花卉,飘落到对应的方言地图中,虽是不同的方言,却表达着对“母亲河”同样的爱。
在孙骁、E.I.Art的作品《共频》中,六组数字屏幕展示出长江流域巴蜀地区民族演艺形态的多样性,创作者取材自巴山蜀水的不同声音,借由空间中央实时的声波传动装置形成水乳交融的光影质地, 表达“隔江同频”的民族共融观念。
先锋艺术家天团
打造东方美学大展
“太美了,好像有水在脚边流过”“听,是白暨豚的声音!”让现场观众最惊喜的当属数字技术带来的沉浸式感受。
据介绍,本次展览携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团队黑弓BLACKBOW及国内前沿数字艺术团队METAWAY麦塔维,用数字+艺术,展现真实、立体、生动的长江。现代快报记者看到,5G科技、4K交互、Unity3D、AI、3Dmapping等新技术,让充满意象化的表达“活”了起来,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享受。
而由邱志杰、陈琦、王志鸥、刘建华、杨泳梁、李振中等十多位艺术家组成的“艺术家天团”,用深度的学术、文化情怀,为观众展现一个个灵感作品,讲述长江故事。
在巴山蜀水间,民族文化丰富多彩,陶瓷艺术家郑祎、自由摄影师及独立纪录片导演孙骁、交互艺术家王韧等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了“隔江同频”的民族共融观念;扬子江畔,石头城外,江潮即将奔流入海,艺术家董文胜、杨泳梁用影像将江、河、湖、海、城定格,刘建华、李振中、Samuel Yang则分别用瓷、微水泥、稻谷、真丝等材料元素,共同“搭建”出一个可“触摸”的灵动江南。
“这不仅是一场数字大展,更是对于长江文化、中华文化的一次科技性探索。”邱志杰说,数字技术已渐渐融入艺术,数字化手段也能更好地为“实体”艺术进行衍伸,这场独特的“⻓江之旅”值得每位观众走进它、感受它。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展出至2024年1月31日。
文 | 现代快报+记者 宋经纬 见习记者 施盛夏
图 | 现代快报+记者 牛华新
视频 | 现代快报+记者 钱念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