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演出市场简报

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演出市场呈现“百花齐放”态势,演出产品类型多元且持续下沉趋势明显。“演出+”成为文旅深度融合的有力推进器,带动效应不断放大。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和测算,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3.35万场,与2024年同比降低2.52%;票房收入21.59亿元,同比增长3.60%;观众人数1031.59万人次,同比增长0.47%。

围绕精品剧目深度策划,

专业剧场积极吸引客流

“五一”假期专业剧场演出,涵盖话剧、音乐剧、歌剧、杂技、戏曲等多种类型。国有院团和专业剧场主导的经典剧目演出,持续吸引当地观众和外地游客观演。

北京人艺上演《风雪夜归人》《情人》《长椅》多部好戏,天桥剧场连续五天上演原创芭蕾舞剧《红楼梦》,音乐剧《基督山伯爵》中文版则在天桥艺术中心连演8场。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剧院、吉祥大戏院上演《穆桂英挂帅》《红娘》《铡判官》《望江亭》等经典戏曲。在上海,话剧《日出》、音乐剧《扬名立万》分别在上海大剧院和人民大舞台上演,上海越剧院“五一”假期呈现“风·范”纪念越剧宗师范瑞娟诞辰100周年系列演出,其中AI与戏曲的结合令人惊喜。在广州,多部国家艺术基金入选项目集中登台,歌剧《神奇医生》在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上演,并围绕演出特别设计“无限续杯场”“城市舞台场”等五个主题玩法,带来“歌剧+文旅”的独特体验,中国歌剧舞剧院创排的歌剧《湾顶月明》也在“五一”假期登陆羊城。

二三线城市专业剧场也十分活跃。舞剧《牡丹亭》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首演,通过对经典IP的创新重构,以激活传统记忆与年轻化叙事,赋予传统艺术更鲜活的传播力。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音乐厅上演包括歌剧《雷雨》、西班牙钢琴家马里奥·阿隆索2025中国巡演音乐会等多部重量级演出。

“五一”假期,专业剧场演出围绕精品剧目展开深度策划,积极吸引出行客流。例如《牡丹亭》首演期间,苏州同步推出“宠粉计划”,凭演出票根可享文旅消费全域礼遇,覆盖酒店、餐饮、文旅等20余项专属优惠,将剧场艺术与城市体验深度联结;国家大剧院演出《女武神》期间,剧院水下廊道被《女武神》的神话氛围笼罩,角色海报沿墙铺展,特别设置主题打卡装置,并在中场休息时免费提供的“女武神简餐包”搭配定制主题咖啡,文创商店的角色周边也迎来热销;哈尔滨大剧院为音乐剧《赵氏孤儿》的演出,特别策划在哈西万达广场进行“赵孤文脉之旅”展现城市非遗文化。

大型演出拉动效应凸显,

音乐节持续下沉

“五一”假期,全国5000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达到12.12亿元,同比增长5.12%。时代少年团、陶喆、周华健、任贤齐等明星演唱会,北京超级草莓音乐节、常州太湖湾音乐节、天津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武汉仙人掌音乐节、佛山银河左岸音乐节等演出项目在一众大型演出项目中热度居高,热门演出目的地呈现“高线城市主导、地域下沉、边界外延”的趋势。

以武汉为例,同期举办的仙人掌音乐节和汽水音乐节对出行有颇为强大的虹吸效应,演出场馆3公里“酒店+After Party”经济圈出现,仙人掌音乐节演出地为黄陂,凭音乐节门票,黄陂9家景区半价游,票根经济的撬动作用不容小觑。

各地音乐节特色鲜明,中小城市音乐节崛起,凸显下沉趋势。“保定驴火DELIGHT电子音乐节”结合烟花秀,连续4天,每日演出8小时。湖北孝感“2025王者荣耀电竞派对音乐节”用“电竞+音乐+文旅”,展示青春、多元、跨界融合的孝感。陕西宝鸡、安徽滁州等也通过音乐节激活文旅消费,宝鸡推出“银杏音乐节”,安徽滁州“葫芦果音乐节”推出“音乐节+景区”联票优惠,乐迷可凭票游览琅琊山、醉翁亭等景点,进一步拉动假日消费。

“演唱会/音乐节+文旅”联动模式表现突出,大型现场音乐演出带动酒旅商家关联消费。演出策划制作、项目运营管理、承接举办地以及社交平台等,多方都在积极推进更多探索,让联动更为深入,更有效拉动文旅消费。美团平台相关数据显示,与演唱会、音乐节关联的酒旅订单同比上涨近1倍,青岛、银川等城市增长显著。酒旅之外的音乐节衍生消费也显著增长,例如“音乐节应援妆”在美团平台搜索量同比增长179%,“00后”用户占比超30%。

“演出+”助力城市游,

旅游演艺丰富景区体验

包括购物中心、商业街区、文化广场、产业园区、文博场馆等在内,多种形式的城市空间被演出内容有效填充,让观众和游客实现从“看景”到“入景”,与城市街区深度接触,不仅深度彰显当地城市文化风貌,更形成引流效应,演出与商圈联动模式激活消费新动能。

上海亚洲大厦、成都东郊记忆沉浸戏剧空间、梨园会馆、武汉楚河汉街汉秀剧场、深圳南山公园音乐会以及4月底亮相的K11 ECOAST海滨文化艺术区,“商场、商业街区+演艺”通过小剧场、新空间、户外音乐会等带动周边餐饮消费,形成“演前有期待、演中有共鸣、演后有回味”的完整文化消费链条,演艺活动作为纽带推动多业态协同发展。

在各大景区,“五一”假期丰富的旅游演艺项目让景区的文化体验得以大幅度提升。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大中型旅游演艺项目票房收入6.85亿元,同比增长9.08%;观众人数558.43万人次,同比增长6.11%。

大型行进沉浸式旅游演艺《如梦大同》在大同古城户部角如梦大同剧场首演;大型红色室内情景体验剧《再回延安》,移步换景行进式观演,提升沉浸氛围感;济南融创乐园大型实景演出《梦回西楼》今年“五一”假期焕新升级;湖北竹溪武陵不夜城呈现沉浸式戏曲主题夜游街区,以竹溪县特色戏曲文化为根基,推出沉浸式戏曲情景剧《武陵梨园情》等一系列演艺节目。开心麻花启动其在国内的首部旅游演艺作品《奇幻聊斋》,在淄博驻场演出。

已具备市场影响力,形成文化IP的旅游演艺项目,今年“五一”也有显著增长,如《上海千古情》单日连演8场,创造了上海大型旅游演艺单日场次、单日游客量新高。高场次密集排演,是对市场需求的高效回应,也是旅游演艺作为文化传播载体具有强大市场生命力的印证。河北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开启“幻城造梦生活节”,以21场沉浸式戏剧、5场国内外乐队演出、4晚节日限定焰火即兴表演,掀起120小时不停歇的节日狂欢,在门票预订阶段已比往年激增90%。

观众和游客对高质量内容付费意愿增强,中小城市演出产品供给和文旅融合的新消费场景成为增长新引擎。

*文章为光网号的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举报
展开阅读全文
0
赞赏
广告
{{moduleName}}
{{moduleName}}
{{item.NickName==''?item.UserCode:item.NickName}}
{{item.Like_quantity}}
{{item.Comment_content}}
{{formatDate(item.Addtime,"yyyy/MM/dd")}}·
回复
删除
{{item.NickName==''?item.UserCode:item.NickName}}: {{item.ReplyContent}}
查看全部{{item.ReplyNumber}}回复
暂无信息 快来说两句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