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大空间有机会走电影院线的商业逻辑吗?
或者换个角度来说,VR大空间,将来有机会走成电影那样的长青产业吗?
文 | 小怡然
(VRPinea2024年12月20日讯)2024年,空间定位技术的突破正在为"行进式VR"带来革命性进步,VR和MR技术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AIGC)的结合,推动着全感观交互式数字内容在文旅、文博等领域的突破性应用。
这不,在近半年的时间内,有将近40多部(不完全统计)VR大空间沉浸式项目落地,大部分集中在北京和上海。而在7、8月的暑期,VR大空间更是迎来“井喷式”的增长
《探秘山海经》
《一梦入大唐》
《秦朝觉醒》
像“探秘山海经”、“一梦入大唐”、“秦朝觉醒”这些项目内容多围绕历史古迹、传统文化展开。
而“生命的纪元”、“无限The Infinite”等这类项目更多的是关注科学探索。
《无限 The Infinite》
现在无论是出门旅游,还是周末休闲,除了去看电影、逛街、吃饭,一家人或小情侣去体验一个沉浸式VR大空间作品似乎也是一种不错的娱乐消遣。
300+的家庭套票,比看电影贵点,但比看戏剧演出便宜多了,并且在内容的门槛上,更低。
那么,VR大空间作品,真的有机会比肩传统电影吗?它是昙花一现,还是会像电影产业那样松柏常青?小P今天就来跟大家讨论讨论。
什么是VR大空间体验?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对VR大空间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VR大空间(Large-scale VR)是一种前沿的虚拟现实体验模式,它利用VR技术结合宽敞的实体空间和多传感器系统,让用户体验者能在虚拟世界中自由移动和交互。
简单点说就是大空间体验者佩戴着VR头显,配合定位追踪设备,在一个设计好的物理空间内行走和探索,身临其境的感受头显中的娱乐内容。
那么这个所谓的“娱乐内容”它算是一种电影吗?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比肩传统电影吗?
答案:“当然不是” “当然也不能”
VR大空间内容和传统电影的区别
从叙事逻辑上来说,传统电影的基本思维方式是蒙太奇。是光影结构的拍摄,和镜头的分切和组接技巧。它给予了电影导演极大的空间去创造独特的影视时间和空间。
所以无论是倒叙还是插叙,传统影视中,观众是跟着导演的叙事逻辑,把一整个完整的故事看完的,时长可达到2-3小时。
但是VR大空间中娱乐内容往往是片段式的体验,它既不能算是剧情片,也不完全是纪录片。其中的内容可能是对某一历史遗迹的还原再现,或是对某一种神话传说、传统文化更为数字艺术化的表达。
在VR大空间内容体验中,体验者不用盯着眼前的屏幕,而是可以自主的转动脑袋,或是移动身体,来捕捉任何吸引自己的画面。
所以从底层的制作逻辑和观影层面上来说,VR大空间作品和传统电影还是有较大差别的。
再拿《消失的法老》举个例子吧!
如果《消失的法老》拍成电影,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如果是剧情片,可能得是一个完整的盗墓电影,博物馆出土一个法老的文物,被偷了,身为男主的小帅和女主的小美,一路追寻偷盗文物的丧彪,不断历险,最终取回文物,逃出升天。在埃及金字塔旁的落日余晖中,深情拥吻。
如果是纪录片,那就得拍个十多集,采访各种考古专家,古埃及专家才能把法老的事儿说清楚。
如果是艺术电影,则可能还要呈现各种古埃及时期的风俗。
所以仅能支撑30-40分钟左右(晕动症:长时间佩戴头显,会晕眩想吐)的VR大空间内容,其中的信息密度还远不及传统电影和纪录片。
再者,目前来看,VR大空间同类型的内容太多,神话故事、古迹及一些大IP的延伸,会导致大家争夺的线下消费人群的市场,进入一个零和博弈的状态。今天去了这个VR大空间,近期就不会再去另一个了。
“井喷式”的增长的VR大空间项目
如此,大量同类型的产品出现,就会引发低价竞争,甚至是项目开始向四五线城市发展。到那时候,VR大空间,也就成为了一个平常的娱乐项目,或者,销声匿迹。
结语
电影,作为一门结合了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距今已经有了近150年的历史。从最初的无声、黑白,到如今的有声、彩色,电影已经成为一门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和现代科技的综合体。
而现阶段的VR大空间,最多算是一种新形式的演出,或者说是新奇体验。以目前VR大空间的能力积累,还不足以比肩传统电影。
喜欢和关注这些前沿技术和内容的小伙伴们不妨去关注一下VR电影《如何定义VR电影》,现在各大电影节奖项都开设了VR竞赛单元。在刚刚过去的第81届威尼斯电影节沉浸式单元中,《Ito Meikyū》获得了沉浸式单元大奖,《OTO'S PLANET》获得了评审团特别奖。
《Ito Meikyū》
《OTO'S PLANET》
VR电影或许才是更有机会去触及传统电影门槛的。
而现阶段的VR大空间,以目前的能力积累,能否长久的生存下去并形成一套成熟的商业逻辑,还未可知,更别提比肩传统电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