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AI智能眼镜领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产业热度持续攀升。尽管AI智能眼镜产品尚未在C端消费者市场普及,但这并不影响其在B端领域的“狂飙”,无论是科技大厂、还是创业企业等诸多企业均在跑步入场AI智能眼镜领域。
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与AI的快速发展、风口息息相关;另一方面,眼镜形态产品被普遍认为是AI的最佳载体之一;再者,国外已出现了爆款单品,极大地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外,资本也在流向该领域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之下,造就了当下智能眼镜赛道的如火如荼。
根据洛图科技于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扩展现实(XR)设备线上监测市场销量为8.5万台,同比增长66.3%;销额为2.7亿元,同比增加64.5%。
虽然XR设备线上销量呈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势,但是在细分市场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情况的。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VR线上销量同比下降18.8%,销售额同比下跌8.3%;在XR线上市场的销量占比为25.2%。AR线上销量较2024年同期增长157%,在XR整体市场的份额为74.8%。
显然,VR设备与AR设备,虽同属于XR领域,但却同源不同命。VR设备市场持续低迷,同比下跌近两成;然而,AR智能眼镜线上销量却迎来大增,同比大涨了近160%。
值得关注的是,不仅是AR智能眼镜迎来大涨,热度颇高的AI智能眼镜也迎来了大涨。洛图科技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AI眼镜(不含AR功能)市场展现出惊人增长势头,线上销量同比增长达192%。
也就是说,目前国内市场整个智能眼镜销量在第一季度迎来了大幅度增长。无论是AR智能眼镜,还是AI智能眼镜,均在第一季度实现了爆发式同比增长。
不过,洛图科技也指出,尽管当前消费电子行业热点持续聚焦于AI智能眼镜,但市场上创新产品的供应仍明显不足。AI拍摄眼镜与AI+AR智能眼镜的规模化市场普及,仍需等待底层技术与供应链生态的协同成熟。
对于未来国内AI智能眼镜市场,洛图科技持看好态度。今年4月,根据洛图科技预测,2025年,中国AI眼镜(区别于普通智能眼镜、普通AR设备)市场的全渠道销量将增长至31.4万副,较2024年同比增长188.5%。
值得注意的是,洛图科技这里特指AI眼镜,如AR眼镜则不包括在内。洛图科技根据当前产品形态和功能特点,AI眼镜细分为AI音频眼镜、AI拍摄眼镜、AI+AR眼镜。
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5年1至2月,AI眼镜在中国线上主流电商的销量2.3万副,同比增长高达80.4%。伴随着高速增长,洛图科技还指出,AI眼镜在智能眼镜中的销量占比将从2024年的26.1%提升至2025年1-2月的38.7%,并预计2025年全年或将超过60%。
近年来,眼镜形态产品不仅视作是AI的最佳载体之一,还被视作是可以替代手机的下一代移动终端。尽管前景好,但智能眼镜作为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前沿产品,其普及进程仍面临多重瓶颈。
一方面,技术成熟度不足仍是制约因素。当前产品普遍存在续航能力弱、显示效果欠佳、交互逻辑复杂等问题。例如,部分设备续航时间差,当前智能眼镜在功耗与续航方面存在显著短板,尽管轻量化设计取得进展,但续航能力难以满足用户全天候使用需求;微型显示屏的分辨率和亮度不足,在强光环境下可视性差;语音与手势控制精度低,误操作率较高,导致用户体验碎片化。尤为关注的是,AI拍摄眼镜同样也面临着功耗、续航、重量的问题。
另一方面,硬件成本与定价矛盾凸显。高端光学模组、传感器等核心部件成本高企,推动终端售价普遍高,超越了普通消费者承受能力。即便中低端产品通过减配降价,也常因性能缩水陷入“鸡肋”困境,难以形成规模化市场。
此外,社会接受度与伦理争议构成隐性壁垒。长期佩戴设备可能引发视觉疲劳等健康问题,而公共场合使用摄像头功能则易触碰隐私边界。部分场所已明确禁止佩戴智能眼镜,加剧了使用场景的限制。
除此之外,生态系统建设滞后制约发展潜力、产品黏性。现有应用多聚焦于信息提示、导航等基础功能,缺乏杀手级应用支撑。开发者因用户基数小、适配成本高而缺乏动力,导致内容生态呈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僵局。同时,设备间互联标准不统一,跨品牌协同体验差,进一步削弱了产品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智能眼镜赛道火热态势之下,一些国内科技大厂也在进行布局和加码。例如,近日,在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上,联想正式推出两款颇具科技感的AI智能眼镜产品——联想Lecoo斗战者G1拍摄类AI眼镜与联想V1 AR智能眼镜,为智能穿戴设备领域注入新活力。
另外,不久前,创维正式发布其首款全场景AI智能眼镜,重量仅34.7g。该眼镜采用超集成化架构,融合SOC+ISP+ADSP技术,实现高性能低功耗,提供24小时日常使用续航、30分钟快充及10天深度待机。其还搭载多模态AI大模型,实现物体识别、多语种实时翻译、行程规划等功能,并采用开放式架构支持用户自定义AI服务商。此外,配备1200万高清摄像头,支持超1小时连续录制等。
国内电竞硬件巨头雷神科技也于近期正式推出了雷声AI智能眼镜——雷声AI智能眼镜。其配备了一颗12MP的1/3.57英寸摄像头,采用6P光学镀膜并支持人像优化;其还搭载了高通AR1芯片,拥有5麦克风阵列。眼镜采用TR90材质,重39g。该眼镜内置了AI语音助理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指令轻松操控眼镜,实现拍照、音乐播放、AI 识物解题、多语种同声传译等多种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科技大厂或许还在“蛰伏”之中,待时机成熟切入AI智能眼镜赛道。例如,近期,市面消息显示,阿里已正式立项AI智能眼镜项目,该项目团队正在积极扩充;又如,近期以来,关于小米、字节跳动要于今年第二季度推出AI眼镜产品的市面消息越来越多。
事实上,国内企业加速布局智能眼镜赛道,尤其是科技大厂的入局,为国内智能眼镜行业带来诸多积极意义。一方面,依托技术实力与资源优势,推动AI算法、传感器、芯片等核心技术迭代升级;另一方面,凭借品牌影响力提升消费者认知,加速产品从垂直领域向大众市场渗透;其三,规模化需求倒逼光学模组、显示面板、AI芯片等上游产业链协同优化,加速关键部件国产化进程,全面提升供应链自主创新与迭代能力,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未来,随着众多企业加速布局,国内AI眼镜产业有望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消费者端市场将迎来更加丰富的产品矩阵。在持续的技术迭代与产品优化驱动下,融合时尚设计与智能科技的AI眼镜产品,或将加速渗透大众日常生活场景,成为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新兴主力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