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量较小、选题聚焦、个性鲜明的中小型博物馆,正在悄然改变公众对博物馆的固有认知。相较于大型国家级馆藏机构,中小博物馆更具灵活性与亲近感,其“小众”特色与当前消费者细分化的趋势相契合,通过展陈设计、交互技术、叙事策略等要素的创新,推动博物馆快速走红。因此,重新审视并系统探讨小众博物馆的文化价值与运营策略,不仅契合当下文旅融合升级的趋势,也为地方文旅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提供了可行路径。
01
“小而美”博物馆因何突出重围?
截至2023年底,我国博物馆总数达6833家,包括广大高校博物馆在内的中小博物馆数量占七成。《2024抖音博物馆年度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平台新增博物馆账号数量达127个,主要来自二三线城市,十堰市博物馆、洛阳博物馆等地级市馆迅速吸引关注,粉丝数量纷纷突破一万人。而近日《北京市扩大时尚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也提到要支持鼓励更多“小而美”的特色博物馆开放。
(图片:北京郭守敬纪念馆丨来源:1039调查团)
中小博物馆近年来频频“出圈”,其走红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从内容层面来看,相较于大型博物馆以宏观历史叙述为主,中小博物馆更善于聚焦微观议题和地域文化,主题独特、选材精细,能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从体验维度看,中小博物馆在空间规划与参观动线上更具灵活性,为沉浸式、可漫游的展览叙事提供了实现条件。近年来一线城市的大型博物馆频繁出现“一票难求”与高密度人流的现象,使得观众的实际参观体验大打折扣。在此对比之下,中小博物馆因其参观门槛低、人流相对适中,反而在观展节奏、服务细节与空间舒适度等方面提供了更佳体验,逐步成为高质量文化休闲的替代性选择。同时,部分中小博物馆还积极与国家级或区域级重点博物馆开展内容联展,不仅在资源共享中提升了专业性与内容厚度,也在“大馆+小馆”的联动体系中拓展了观众覆盖面和行业协同力。
(图片: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博物馆引入陕西历史博物馆“雄风盛歌——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丨来源:城阳区博物馆官网)
从受众心理来看,随着年轻一代游客对个性化、差异化文化体验的需求持续上升,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偏好具有独特视角和鲜明主题的小众文化场所。在社交媒体与内容平台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基于特定兴趣或专业偏好的“趣缘型群体”不断涌现,他们围绕某一领域的知识内容进行分享、交流与打卡,进而催生出更具深度与黏性的文化消费行为。中小博物馆正是在这种消费生态中找到了精准触达目标受众的切口_——通过聚焦细分文化题材,打造具有情感共鸣和认同感的展示内容,从而契合并激发观众参观动机。
此外,短视频平台与社交媒体的推动也为中小博物馆破圈提供了新的流量通道。通过精致剪辑与故事化表达,一批中小馆凭借有网感、年轻化的轻内容形式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收获广泛关注,拓宽了触达边界,实现口碑与影响力的同步跃升。
02
中小博物馆不断创新形成差异化竞争
策划小切口展览
2025年1月25日,由杭州市临平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天津博物馆主办的“国色:中国传统色彩中的文化现象”展览在杭州市临平博物馆开展。所谓“国色”,不仅是指具体的色彩形态,更是中国人精神世界与美学理想的具象体现。它们渗透在绘画、陶瓷、织锦等各类艺术实践中,也融入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而深厚的色彩记忆。本次展览设置“家国重色”“彰施五彩”“中国特色”三大单元,系统呈现中国传统色彩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与美学理念。展厅中央是“中华五色”专题区域,围绕五色观,即青、赤、黄、白、黑五正色展开。“家国重色”单元以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器物为开端,展示早期文明中对色彩的认知与运用。在“中国特色”单元中,展品延伸至书画与工艺领域。如文徵明的《竹子图卷》,笔锋劲挺、墨色浓淡有致,层次分明,体现出文人画中对色与墨、虚与实的精妙把握。
(图片:五方正色展柜丨来源:人民日报)
定位专题特色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于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是中国首家以服饰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目前,民族服饰博物馆展陈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设有七个常设展厅,包括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及图片厅。此外,馆内还设有多功能厅,用于教学、学术交流及主题活动,并建有“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为观众提供互动式体验空间。馆藏涵盖中国56个民族的传统服装、饰品、纺织品、蜡染与刺绣等逾万件文物,此外还珍藏有近千幅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珍贵民族服饰图片,涵盖彝族、藏族、羌族等多个民族的生活场景,极具历史与人类学价值。
(图片:民族服饰博物馆常设展厅丨来源:民族服饰博物馆官网)
河北秦皇岛的玻璃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国有玻璃专题博物馆,建于有着百年历史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耀华玻璃厂旧址。馆内藏品丰富,展览的主题展示为“天地凝光”,分为“古代玻璃及发展”“中国玻璃工业摇篮”“中国当代玻璃工业”“璀璨神奇的玻璃世界”四个展示区域。博物馆的展品,品类繁盛、传承明晰,既包含我国玻璃文化开端,又涵盖我国历代玻璃工艺的演变,更有玻璃工业辉煌鼎盛时期的生产状态。既有反映民俗文化的琉璃饰品,又有体现当代艺术的玻璃艺术珍品,更有汇聚异国风情的舶来异宝,充分显现了玻璃在民众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与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
(图片:玻璃博物馆内展览丨来源:网络公开)
开发创新体验形式
洛阳古墓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一座以古墓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占地130余亩,地下展区深达6米,集中搬迁复原了上自西汉、下迄宋金时期的25座代表性古墓葬,馆藏文物6000余件,生动展现了古代墓葬制度的演变与丧葬习俗。展览分为三大板块:“葬制大观——洛阳历代古墓集萃”“洛阳北魏帝王陵”以及“砖画青史——馆藏宋金雕砖展”。其中,“葬制大观”板块包含《此岸彼岸——古代墓葬文化展》《河洛遗冢——洛阳典型墓葬陈列》与《地府千秋——河南古墓壁画大观》三个专题展,通过实物展品、图像资料、复原模型与多媒体互动等多元手段,系统梳理洛阳地区的重要考古成果,深入揭示古墓中建筑布局、壁画艺术、雕塑风格、随葬器物与铭文语言所承载的深层文化意义,体悟“事死如事生”的传统生死观及其背后的社会哲思。
(图片:复原的古墓丨来源:网络公开)
沉浸式游览项目“古墓探宝妙游地宫”融合壁画复原、拓印临摹等互动体验,让观众以亲身参与的方式走进古墓历史现场,感受千年文化的真实触感。实景剧本杀《古墓探秘》则通过小剧场演绎与演员现场互动,将尘封的历史故事生动还原,让观众在沉浸式剧情中参与“破案”,实现情境与知识的双重融合。而音乐会《余韵朤朤——古墓乐舞复活记》则以真人还原古墓乐舞场景,将文物中的舞姿与音律转化为现场艺术表演,为观众带来一场跨越时空的视听盛宴。与此同时,围绕馆藏文物开发的研学课程也深受各年龄层观众欢迎。“古墓寻龙记”“她是谁”等项目将趣味探索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既提升了知识吸收的趣味性,也进一步拓展了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改造升级后的古墓博物馆年接待观众量从原来的30多万人次暴增至140万人次,2024年更是超过200万人次,成为年轻观众热衷打卡的文化地标。
(图片:馆内剧本杀活动丨来源:凤凰网)
03
中小博物馆“长红”路径探索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中小博物馆生存发展保障体系。要实现中小博物馆的长效运作,政府支持仍是基础性保障。应在财政投入、人才引进、专业培训、运营评估等方面给予系统性支持,尤其是对非国有博物馆和地方特色馆,需建立稳定的补助机制和激励政策,避免其“开馆易、维持难”的窘境。
推动区域文旅协同,构建资源联动与客流共享机制。中小博物馆要“走得远”,必须跳出孤岛式发展格局,融入区域文旅一体化建设中。通过与周边景区、文旅街区、历史文化名城、非遗工坊等资源协同,形成联动发展的文化旅游路径,鼓励区域内博物馆之间形成联盟机制,实现展览内容互换、学术资源共建、观众客流互导,提升整体文化吸附力与传播效能。
加快数字化转型,激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动能。面对数字时代的传播逻辑变化,中小博物馆应主动拥抱技术,通过数字化手段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可以建设虚拟展厅、3D展品、数字导览、语音讲解等线上平台,提升展示形式的延展性与可访问性;也可以结合社交媒体内容策划,打造更具故事性和传播力的叙事方式,扩大受众触达半径。此外,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观众画像,以此调整展览内容,提升服务精准度。
编者后记
有博物馆学家曾言,“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中小型博物馆凭借主题聚焦、展览新颖、体验丰富的优势,正逐步摆脱“边缘角色”,在城市文化建设与旅游体验创新中释放出越来越大的能量。然而,要真正实现从“走红一时”到“长红常新”,仍需多方合力共建:政府政策的持续护航,区域合作的深度融合,以及数字技术的有效赋能。未来,中小型博物馆应继续走“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美”发展之路,杜绝同质化问题,以独特的文化供给为观众带来别样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