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文旅|“红色景区如何变!变!变!”,红色景区沉浸式转型升级指南之五剂“在地化”配方

在文旅融合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双重推动下,红色景区正面临着从“说教式展览”向“情感共鸣式体验”转型的迫切需求。

2024年12月,文旅部批准的《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等级划分》旅游行业标准中提到:宜运用现代智能科技增强产品服务的互动体验和情景体验。2023年8月1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联合印发的《用好红色资源 培育时代新人 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优化红色旅游产品供给”中也提到:推动红色旅游景区等,不断完善红色旅游数字基础设施,合理运用大数据、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打造一批沉浸式、体验式全国红色旅游实景课堂。

国家相关政策提出的背后,也为红色景区转型升级、红色旅游产品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期将拆解三个现象级项目成功背后的共性逻辑,总结五大“在地化”沉浸式转型配方,供各地红色景区参考应用。

(图片:网友拍摄的《跟着团长打县城》现场丨来源:网络公开)

01

痛点直击:红色景区为何转型难?

当前红色旅游面临三大转型障碍:一是叙事程式化:内容以重大历史节点与主流英雄人物为主,缺乏“个体视角”与“日常场景”;二是形式同质化:多为传统实景演出、讲解、展览的组合,宣传感强、互动感、参与感弱;三是文化抽离化:文化表达与当下游客的生活距离远,纯观演模式,无法引发游客内心的深层次共鸣。

这导致红色旅游虽然具备情感资源和政策支持,却常常“看的人多,留的人少”、“组织买单的多,个人买票的少”、“鲜有口碑,没有复购”等现象,在文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这些痛点也让国内红色景区转型升级极具挑战。

02

他山之石:现象级案例成功原因解剖

山东沂南《跟着团长打县城》

所在景区: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红嫂家乡旅游区

剖析项目:沉浸式影视体验项目《跟着团长打县城》

体验单价:78元/人

项目模式:“影视化+全民参与”模式

要点剖析:

(1)发挥最强基因:影视

《跟着团长打县城》项目背靠一个成熟的红色影视拍摄基地“中国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这一基础为其提供了现成的场景、道具和演员资源,极大降低了项目的启动门槛与运营成本。据不完全统计,该地16年来拍摄了450部抗战题材影视剧,村内完整保留了抗战时期风貌的古院落、城墙、街巷,这些场景无需二次搭建即可直接转化为沉浸式剧场。与此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服装、武器道具,可直接用于游客互动体验。演员板块,项目核心演员团队长期参与影视剧拍摄,积累了丰富的镜头前表演经验与战争场景调度能力;而当地村民的融入,以方言的形式传递质朴真实的表演质感,也让沉浸感更足。优质的投入模式,可承担的持续运营结构,让该项目有了良好的根基。

(图片:沉浸式影视体验项目《跟着团长打县城》演出现场丨来源:网络公开)

(2)让游客不再是“观众”

在项目体验中,叙事模式不再只是单向输出的模型,而是交互式叙事模式。游客在战争场景中拥有了“身份”,不再是“凝视者”,而是成为“战士”一起“参与推进剧情”,由“观众”变“群众演员”。与此同时,选择红色影视剧中最经典的“攻城”桥段,天然唤醒观众记忆,降低认知门槛,零教学一秒入戏。

图片

(图片:游客换装体验并获“参军证”丨来源:网络公开)

(3)技术轻量化嵌入

虽然背靠影视级资源,但项目并没有堆砌各种“显眼”的高科技,而是巧妙利用基础声光电进行小型改造,如:手提投影机在土墙投射战场影像、无线耳机同步音效、爆破烟火特效等等,实现技术巧嵌入、低成本高感知的沉浸效果。

江西井冈山《井冈山》

所在景区: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新城区红军剧场

剖析项目:沉浸式实景演出《井冈山》

体验单价:100元/人到628元/人不等‌

项目模式:“自然生态赋能红色叙事”模式

要点剖析:

(1)真“在地”更具震撼力

《井冈山》以茨坪镇山水实景为天然剧场,突破传统舞台边界,将5000㎡稻田设计成动态舞台,模拟“朱毛会师”时军民欢庆的场景,稻浪翻滚隐喻革命生命力;将山间溪流调用为“暴雨系统”,雨幕中战士冲锋的画面,将战争中的艰苦环境真实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而原始竹林则作为游击战场景的遮蔽空间,游客穿行其间,能更直观的感受到“敌进我退”的战术智慧。这些真实存在的“在地”生态通过沉浸式演艺叙事被赋予了红色象征意义,这让“文旅项目在地化”不再是PPT上的标题,而是真切存在的“叙事主体”。

(图片:沉浸式实景演出《井冈山》演出现场丨来源:网络公开)

(2)共生式运营更有生命力

《井冈山》600余名演员中,绝大多数都是本地村民,其中不少还是红军直系后代,牵牛、挑扁担、纳鞋底、方言式呐喊等一系列质朴的演出,只有他们才能毫不费力的沉浸式再现历史场景。他们白天种稻、晚上演出,实现了双重收入结构。除此以外,他们还可以借力《井冈山》中的剧情道具“红米、南瓜”,延伸销售自家产的“红军粮”礼盒。村民从“骑自行车参演”变为“开轿车到场”,《井冈山》项目通过共生式运营,一方面降低了自身运营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激活产业链,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双赢。

(图片:村民们白天种稻 晚上演出丨来源:网络公开)

(3)五感沉浸,游客“以身入剧”

《井冈山》项目中,充分运用山体投影、环绕声场和动态空间叙事技术整合,游客在演出过程中可能会经历到的五感体验有:极具震撼力的自然景观和数字光影的虚实交织;炮火、雷雨、号角等声音随着剧情变化、空间移动、观众位置变化而变化;举火把的红军队伍从观众席通道奔跑穿过,热浪裹挟硝烟味扑面而来;结束时,演员举火把列队高唱《十送红军》送别游客,耳听目送中,游客已经从入场时的“旁观者”变为离场时的“被送别者”,身份反转完成情感内化。

安徽金寨“十万剧场”

所在位置: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汤家汇镇

剖析项目:红色元宇宙沉浸式文旅综合体

体验单价:《立夏》98-198元/人 《星火相传》68元/人

项目模式:“沉浸式戏剧+元宇宙科技”双引擎模式

要点剖析:

(1)科技赋能复活“三个十万”

“十万剧场”项目命名直指金寨核心历史符号——“十万英雄捐躯、十万亩良田淹没、十万群众移居”,业态包含沉浸式戏剧剧场《立夏》及元宇宙VR大空间体验《星火相传》。项目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在汤家汇镇复刻立夏节起义场景,在1000㎡实景街区里还原1929年梅溪埠街巷。VR《星火相传》中,结合动作捕捉与空间计算,游客化身特工完成“送情报”任务,手柄震动模拟枪战后坐力,破解方言暗号推进起义剧情;剧场《立夏》中,聚焦叙事本身,以便携投影、影视灯效、环境音效增强氛围,技术轻量化融合。项目用现代科技,增强了红色旅游体验产品的互动感、沉浸感。

(图片:元宇宙VR大空间体验《星火相传》丨来源:网络公开)

(2)游客角色:从“观演者”到“历史推动者”

游客入场前可以自主选择角色,更换民国服装后深度参与剧情。如卧底角色需要在茶楼传递密信,触发NPC互动;而工人角色,则参与罢工游行,决定起义关键节点等。除此以外,剧目中还设置了多分支剧情,游客行动可以影响故事走向。比如游客“是否暴露身份”将会“触发不同结局”,这极大提高了产品复购率。

(3)资源整合:长三角区域协作的“飞轮效应”

项目依托上海-六安对口合作机制,由金寨县人民政府联合奇创旅游集团共同打造。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副主任强鹏程表示,上海和六安同属长三角,山海相连、优势互补。六安市委常委、金寨县委书记汪冬表示,“十万剧场”项目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上海六安对口合作的一项重要成果。项目落地后,就业方面:吸纳40余名当地村民担任NPC或其他运维岗;文旅资源联动上:串联汤家汇镇红军邮局、苏维埃银行等旧址,形成“红旅小镇”业态网;品牌溢出板块:入选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吸引大量上海研学团体。资源的优势组合,实现了产业链全域激活。

(图片:沉浸式戏剧剧场《立夏》体验现场丨来源:网络公开)

03

五大“在地化”沉浸式转型配方

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视角”

当游客不再满足于“仰望英雄”,更渴望“成为亲历者”。转型关键是让每个人“有角色”,从“观演”变“代入”。在不影响主线演绎的基础上,可以为游客设计“民间角色线”,如“地下交通员”“进步学生”“战地医生”等,通过身份卡片+任务道具(如密信、药箱)触发剧情。有能力的景区还可以设置动态影响机制,以多选择多结局的剧情设计,提升游客复购率。

(图片:沉浸式戏剧剧场《立夏》体验现场丨来源:网络公开)

用“日常场景”还原历史真实

标准化的红色景区中,都是大开大合的历史场景,而历史不是只有“战斗”,还有“生活”。以烟火气十足的真实生活空间重建记忆,如战时灶房、农家小院、乡村广播站等,游客可以体验到“那时的生活”,如:运粮食、打糍粑、摊煎饼、缝军装、写家书、为伤员包扎、发电报等,营造出可亲可近的沉浸式革命环境。

(图片:游客正在沉浸式体验“那时的生活”丨来源:网络公开)

运用数字化提升交互维度

有效的数字化提升,第一原则是服务叙事内容,而非“为科技而科技”,技术有“预谋”的融入剧情,能更好的提升沉浸度与可复用性。而路径选择上,景区应根据资源禀赋分级推进数字化交互升级。有条件者深度融合AI、VR、AR、数字投影技术赋能叙事,如开发多结局剧情系统、AI NPC动态对话、全景投影剧场、VR大空间体验等;条件有限的景区则可以聚焦轻量化改造,通过手机AR扫描实景触发隐藏剧情、无线耳机同步环境音效、小程序生成角色纪念卡、投影Mapping+环境音效、灯光装置+雾气系统等实现“低投入高感知”。核心原则是技术必须服务剧情——用数字工具激活游客的“叙事共创权”,确保游客从“观看者”变为“剧情推动者”,而并非是炫技式堆砌。

(图片:数字技术应用丨来源:网络公开)

让“在地化”成为“沉浸密码”

各红色景区可结合自身文化历史基因,挖掘深植的文脉密码,如:方言、地名、民俗、节庆、地方特产等。方言可在场景中成为NPC的对话内容、任务指令;地名可以是剧情转折的关键节点;而地方民俗则可以设计为互动机制,如沂南用纳鞋底换布票;而本地节庆则可以转化成为剧情的高潮时分,游客与村民共同过一次“有意义”的节;地方的特产,则可以通过叙事进入剧情,转化成为有温度有意义的农创,如井冈山的红米。这些在地化的内容不仅能强化沉浸感,更能带动产业链的综合转化能力。

(图片:秋收南瓜拿铁以井冈山红色年代记忆食材“南瓜”做成丨来源:网络公开)

共生式运营:共享共建共赢

从组织结构上引入“红色共创工坊”机制,将村民、非遗手艺人等吸纳成为共赢合作体。让本地居民不再是红色景区的旁观者,而是共同的缔造者;让“沉浸式”不仅是游客的沉浸,也是当地人的“沉浸”。还可打造“青年共演团”,招募大学生暑期驻演,解决旺季人力缺口问题。通过共生试运营,聚合业态与社群力量,共同助推文旅体验好口碑,共享流量红利。

编者后记

本文剖析的三大案例与五大配方,揭示了红色文旅沉浸式转型的核心逻辑——“在地化”不是资源堆砌,而是将本土基因转化为情感消费力。当沂南的土墙映出战火、金寨的茶楼暗藏密信、井冈山的稻浪翻涌成历史长河,我们看见红色精神正以可触摸的温度重生。

未来三大趋势将重塑红色文旅格局:技术回归人文,推动数字化工具从“炫技载体”转向 “共情桥梁”——AI数字人用方言讲述凡人壮举,VR战场绑定“信仰值”成长体系,让科技深度服务于精神共鸣;运营趋向全域化,单点剧场升级为 “红色小镇”业态网,通过“红旅一卡通”整合交通、演出、特产折扣,构建消费闭环,使游客从“看过”变为“住下”;Z世代共创化浪潮崛起,年轻客群拒绝被动受教育,渴求 “历史主编权”,开放剧情众筹平台(如征集“我爷爷的抗战故事”)、招募大学生担任策展人等机制,让红色叙事持续进化。

“最好的沉浸式,是让人忘记自己在‘体验历史’——当游客捧着井冈山的红米粥暖手,在金寨的方言暗号前心跳加速,于沂南的爆破声中下意识卧倒……历史便不再是过去,而是此刻生命的延伸。 这正是‘在地化’的终极使命:让每寸山河自己开口说话,让每个平凡人都在历史丰碑上看见自己的投影。”

*文章为光网号的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举报
展开阅读全文
0
赞赏
广告
{{moduleName}}
{{moduleName}}
{{item.NickName==''?item.UserCode:item.NickName}}
{{item.Like_quantity}}
{{item.Comment_content}}
{{formatDate(item.Addtime,"yyyy/MM/dd")}}·
回复
删除
{{item.NickName==''?item.UserCode:item.NickName}}: {{item.ReplyContent}}
查看全部{{item.ReplyNumber}}回复
暂无信息 快来说两句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