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万年”的展览:数字化技术让展览策划‘动’感十足!

图片

2022年8月2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公布了博物馆的新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馆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

博物馆定义的修订、行为准则和职能的修改,与当今全媒体时代下,各项科技的飞速发展密不可分。博物馆始终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载体,顺应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更新工作策略和方向,寻求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支持,将自身的研究和收藏等以展览或其他方式与公众共享。

联系博物馆和公众的主要纽带,是场馆内的各种主题的展览,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博物馆发挥传播与教育职能的前提。由最初传统的静态展示转向动静结合,运用科技手段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全面有效地增强陈列展览的视觉冲击力,广泛使用高新技术为表征的展览设计,日益受到博物馆界的重视。同样,数字化新技术的运用是把双刃剑,在展览的策划层面上,需要把握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让数字化技术为主题锦上添花,而非喧宾夺主,凌驾于藏品阐释和内容传播之上。

如今,博物馆已经越来越成为公众吸取知识、感受文化的休闲场所,博物馆的受众不再仅仅是学者和相关文化文物爱好者,而是逐渐扩展到了普通大众,博物馆开始进入服务公众、走进公众的创意文化产业的开发建设中。在场馆中、展览中提供给观众的数字化互动体验,是运用文、图、声、光、电等各种表现方式,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传播内容,同时借助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手段的全媒体知识传播方式。而通过各种移动末端设备及其中的相关应用程序所呈现的数字化知识和内容,还承担了构建博物馆在公众心目中的新形象的重要作用。

广东省博物馆在数字化技术和全媒体方面的尝试与创新,不仅体现在不断将各种新技术应用于基本陈列的更新和临展的策划,还通过电视节目如《国家宝藏》、新闻报道、学术会议、展览小程序、官网、官方抖音号、豆瓣网、线上虚拟展览、语音导览、报刊等传统媒介和新媒介逐步构建和完善自身的形象。

一、“一眼千万年”专题展览中数字化技术的运用

琥珀,作为一种具有多学科概念和多种研究价值的自然遗存,尤其适合以展览的语言来诠释其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概念。广东省博物馆以琥珀为主题的“一眼千万年——世界琥珀艺术展”(以下简称:琥珀展)定位于跨学科的综合性自然科普艺术展,遴选琥珀标本、艺术品和文物,在1200平方米的展示面积中,设置约500米的展线,从琥珀的成因、分类、文化、艺术品、贸易历史等角度阐述和解读相关的地质学、古生物学、宝石学、艺术史等多学科知识。观众通过60余张展板中的文字和图片、近800件的展品以及场景化的投影、AR、触屏等多媒体数字化展示,接受策展团队以传统和创新等多种形式带来的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其中的数字化技术展项设计与应用,将半数以上的展品活化,将展览要传递给观众的知识和理念阐释得更为清晰。

(一)如何展示时间的概念?

琥珀展的标题“一眼千万年”源于琥珀形成的年限,即最年轻的琥珀也需要经过1500万年才能够完全石化而形成,这是取自地质学和宝石学的一个时间概念,但仅仅是枯燥平淡的文字、数字或图片,并不足以令观众体会到漫长的时间。展览中第一个运用到数字化技术的设计,就是将时间具象化。对于一个采用数字化技术的作品来说,概念是作品的来源,是作品最根本的观念的表达,是从技术领域知识转译而来的人文、社会等学科知识的表达。

从琥珀形成的时间来看,迄今为止人类发现最古老的琥珀,形成于距今约3.2亿年的石炭纪,而最年轻的琥珀是1500万年,其中跨越了人们所熟知的恐龙的诞生和灭绝的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将这几个地质年代以及它们距今的时间节点设计成视频动画,以快速倒数计时的形式展现(见图1),让观众在驻足于投影前的10秒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图片

图1 “琥珀形成的时间”视频截图

(二)在展厅内实现“海里捞珀”

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最大的琥珀产地——波罗的海,有一种特殊的开采这种宝石矿藏的方式。从16世纪开始,就有一些在海里寻找琥珀的“渔夫”,他们用抄网捞取在海面漂浮或悬浮,或掩埋在浅海底部的琥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运用了潜水设备和浮动挖泥机,后来又利用挖斗机将海底砂泥通过管道运送至选矿站。现在,最古老原始的“抄网式打捞”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活动。

如何让观众在有限的展厅空间内感受到波罗的海“浪里淘珀”的壮阔;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亲身尝试打捞宝藏的快乐?策展团队在展厅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空间内以场景和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形式打造了一个“寻宝区”:以海浪图片的大型喷绘装饰地面,设置三面镜面式隔墙,在视觉上放大空间的体积;采用多投影拼接技术还原辽阔的波罗的海,将翻涌的波浪和大海的声音在这个小空间内循环播放。观众置身其中,首先接收到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信息,融入展览所渲染的“波罗的海”的氛围中(见图2)。“海面”上粘贴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琥珀”,在保证观众安全的前提下在角落摆放琥珀模型。这些“琥珀”既是场景的一部分,也是AR互动的入口。

图片

图2 “海里捞珀”区域

观众们可以通过扫描展区二维码,或从为该展览设计开发的小程序“女神之泪”中的“海珀沙滩”入口加入AR互动,以手机作为打捞琥珀的工具,在游戏中加深对“海珀”这一趣味性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与文字描述或单纯的视频等展示方法相比,数字化技术促进信息高效利用与传递,增加了既定展览时空领域中可获取的信息内容,也增强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与保真程度。

(三)琥珀学习桌

琥珀展中参观人数最密集、停留时间最长的区域,是由四百余件虫珀标本组成的琥珀生命墙。排列密集而整齐的标本带来极为震撼的展示效果,但每件展品本身体积较小,其中的包裹体更为细小,肉眼观看不易看清。在展览筹备阶段,策展团队与技术团队进行多次研讨,希望运用数字化技术打破展品本身和观察工具的限制,提高观展的便利性和趣味性。通过反复修改和尝试,最终借助触摸屏完成了便于观察虫珀包裹体和理解虫珀形成过程的互动展品“琥珀学习桌”的设计(见图3)。在该展品的设计开发过程中,策展团队深刻感受到多媒体、数字化等技术都是实现展品教育功能的必要手段,对技术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艺术创作的限制,使创作团队能够更加自如地进行表达。

图片

图3 公众空间和展厅内的琥珀学习桌

最终投入使用的学习桌以多点触摸显示屏为终端,可供两位及以上的观众同时体验和学习(见图4)。触摸屏界面分为左右两个互动区:左侧为观察区域,观众选择感兴趣的琥珀图片,可以点击放大10~20倍,供观众详细观察其中的包裹物,借以想象和还原亿万年前的世界;右侧为创作区域,观众可以自主选择树脂的颜色及其中包裹的植物、动物或水滴等,创造独属个人的特色“琥珀”,完成之后还可以通过“女神之泪”小程序将作品保存在自己的手机中,将观展、教育、体验、互动和文创有机结合起来。

琥珀学习桌除了放置于展厅内作为展览的数字化互动展品,在展厅同层的公共空间内也有设置,吸引观众通过互动了解展览,走入琥珀展厅参观学习。这一布展设计也体现了数字化技术在展览宣传和公众服务方面的作用与价值。

图片

图片

图4 琥珀学习桌互动界面

(四)琥珀宫环拍

俄罗斯著名旅游景点“琥珀宫”于18世纪初由普鲁士国王建造,曾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后经历战火下落不明,现重建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叶卡捷琳娜宫内,墙壁和陈设均以琥珀为主要材料。作为琥珀在建筑中的重要应用,琥珀宫是琥珀展中“世界琥珀艺术”展区的重要展示内容。由于琥珀宫禁止游客拍照和录像,可供展项设计参考的资料十分有限。策展团队发挥创造力,依据有限的影像资料,同时融入自己的设计,制作了“琥珀宫环拍”展项的视频文件。该展项的硬件设计包括琥珀宫主题背景、环拍旋转地台、各种服饰和配饰等。展项互动方式以应用软件“Faceplay”为基础,为观众创造出在琥珀宫或琥珀森林中参观游玩的体验(见图5),互动拍摄的照片或视频可以保存在手机相册中。数字化环拍技术实现了“一步千万里”的跨越,让观众在展厅内便可徜徉于金碧辉煌的宫殿中,感受异域风情和文化。

图片

图5 “琥珀宫环拍”展项设计效果

琥珀展对外开放期间,广东省博物馆与所在地企业合作开展了相关宣传活动,“琥珀宫环拍”展项代表展览走出博物馆,来到完全不同于博物馆的商业活动场所供观众参与体验。在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数字化的展示方式不仅扩展了博物馆的边界,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博物馆媒介形象的一部分。

二、“女神之泪”展览微信小程序的开发和应用

微信小程序作为一种轻量化的手机应用程序,是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新媒体技术工具之一,以用户群体庞大、设计合理、使用成本低、对开发者友好等特点,迅速在包括博物馆行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运用。此次配合琥珀展开发的小程序“女神之泪”,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参与模式,融合导览、教育、推广和文创等多项功能,以展览的主题——“琥珀”为线索,打造多元的数字化体验,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展览的互动、传播、文创开发和导览等为公众服务的能力。

(一)策划理念:从一次到一直,打破时空界限

琥珀展的微信小程序设计在展览的内容编写和形式设计阶段就纳入了展览的整体规划,小程序的名称——“女神之泪”,亦得名于展览的第一部分的展览内容——“琥珀的美丽传说”,并从这个故事出发展开各个逻辑层面,引导观众通过互动环节加深对展览内容的理解。微信小程序在展览中的应用多偏重于导览,以及展览内容的互动体验等,“女神之泪”小程序的设计开发在这些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将展览的形式设计与小程序的线下入口结合起来,放置于广东省博物馆的观众入口和展厅的入口(见图6)。

图片

图6 博物馆入口广场的场景设置和互动入口

首先,这种户外大型装置最直观和突出的作用是广告和宣传,独特的造型和靓丽的色彩吸引等候入场的观众和博物馆的潜在参观群体来一探究竟。其次,大型琥珀模型等装饰物和屏幕中的森林主题背景带给观众关于琥珀展的初印象。第三,通过扫描装置或屏幕上的二维码进入小程序后,在等待进入博物馆和琥珀展厅的时段内提前“观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展览的空间限制,扩大了博物馆展览能够辐射到的人群。第四,在博物馆不开放的时段,仍然可以通过微信浏览记录或他人的分享进入小程序,突破了观展的时间限制,消融了时间的边界。每位观众观展的频次可从一次增加至数次,在展览结束之后,仍可以配合虚拟展览共同使用。

从最终的观众统计数据来看,琥珀展共开放132天,观展总人数近25万人次,同期到馆总人数近99万人次,而线上体验小程序的总次数超过了1300万。造成这种线上与线下体验人次数量级的差异,主要有两大原因:其一,数字化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馆知识的建设和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博物馆的知识建设和传播开辟了新的领域,基于用户群体极为庞大的微信平台设计研发的展览小程序无需安装、触手可及、用完即走,潜在受众群体数以亿计。这些群体通过“女神之泪”小程序这个桥梁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博物馆的受众,并转化为走入博物馆的观众。其二,展览小程序的应用使得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从传统媒体时代的单向传递状态,逐渐转变为数字化时代的双向互动式传递,更易于观众的理解、接受和相互分享。

(二)内容优势:从神话到科学,兼顾体验和教育

“女神之泪”的互动逻辑来自琥珀的神话传说和科学成因。体验者通过观看展览,回答问题,参与展厅内互动等方式获取程序中合成虫珀所需要的多种原材料,最终合成“女神之泪”。完成任务的同时累积“树脂”和“琥珀”,可以换取各种文创产品。

观众通过扫描博物馆入口、展厅入口以及场馆内海报中的二维码进入小程序。主界面以广东省博物馆及其周围的特色建筑为地图原型,分为“琥珀神殿”“智慧之城”“虫虫研究院”“魔法森林”“海珀沙滩”等五个版块,根据界面左侧的任务、兑换等提醒在不同的版块中完成不同的通关任务,将展厅参观和线上互动结合起来。

“琥珀神殿”版块包括琥珀的合成指引和展厅导赏;“虫虫研究院”版块配合场馆内外的传感器,引导观众步入场馆内部和琥珀展厅,才能更大概率地捕获隐藏款“珍稀昆虫”;“海珀沙滩”与展厅内的海珀打捞展项互相配合;“智慧之城”中设计知识问答和打卡解密,引导观众细致入微地观看展览;“魔法森林”中包含两款琥珀主题的简单小游戏,寓教于乐的同时提高用户的分享率。在参与互动之后,可以在“兑换”图标中查看完成各项任务后获取的奖励,在展厅出口处兑换相应的文创礼品,将展览与文创结合起来(见图7)。

图片

图7 微信小程序互动界面

(三)媒介形象:从互动到宣传,是展览形象也是博物馆形象

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对博物馆的了解往往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广告、海报传单等来实现;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电脑等数据终端硬件设备持续更新升级,微博、微信等社交应用软件的普及,公众接触各种新鲜资讯、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更为多样和便捷。博物馆行业在新的环境和机遇下,同样获得了更多的宣传推广方式。以琥珀展为例,整个展览期间投放的宣传平台有报纸,户外广告大屏,广东省博物馆的官微、官博、官网,各媒体的微博、微信等。观众们在获取资讯的同时,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在自身的社交平台账号上发布和分享,带动更多人群了解博物馆和展览的新动态。这些由博物馆和展览策划者主导的宣传推广,以及自媒体或观众的二次或多次推广,共同带来了良性循环的正面效果,同时,更多的公众通过这些媒介对广东省博物馆、对琥珀展形成了全新而全面的认知,展览和博物馆的形象由平面化向着多元和立体化发展。

“女神之泪”展览小程序的开发,是一种兼顾互动、宣传、教育和公众服务的新技术在展览中的应用。传统博物馆静止、单一的艺术展览形式已经难以刺激公众的神经,吸引他们流连其间长久地欣赏。如今的公众面对着众多的诱惑,想要保持他们注意力就需要个性有趣或是具有刺激性的形式作为审美和参与的前提。展览小程序正是因为自身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使得博物馆、展览与观众之间不再是单向的输出和接受关系,而是逐步沉浸的参与和感受。在这个双向的过程中,博物馆逐渐摆脱神圣和教化的固有形象,以共同参与、讨论共建的方式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展示和教育功能。

三、结  语

在琥珀展的策划过程中,策展团队成员还进行了数字门票、AR眼镜导览、AI互动观展,虚拟展厅制作等更多种类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尝试,有的收获了良好效果,也有的因为设计和技术等原因未能得以实现。数字化等新技术在博物馆发展中带来良好效应的同时,一些弊端的出现也不可避免,有些甚至会与展览和教育的初衷相背离。只有根据展览的宗旨、特点和观众的需求将新技术进行合理应用,才能有效地为博物馆展示信息的传播提供服务。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未来,博物馆和策展人面临的挑战不仅是把握展览内容和形式设计,更是恰如其分地将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应用于展览的设计、宣传、教育和公众服务的各个方面。

*文章为光网号的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举报
展开阅读全文
0
赞赏
广告
{{moduleName}}
{{moduleName}}
{{item.NickName==''?item.UserCode:item.NickName}}
{{item.Like_quantity}}
{{item.Comment_content}}
{{formatDate(item.Addtime,"yyyy/MM/dd")}}·
回复
删除
{{item.NickName==''?item.UserCode:item.NickName}}: {{item.ReplyContent}}
查看全部{{item.ReplyNumber}}回复
暂无信息 快来说两句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