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科技”,舞台艺术数字化变革的全新机遇与时代挑战

随着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演出领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镜框式舞台作为经典的舞台空间样式被打破,新兴演艺空间中,演员穿梭在观众间密切互动,舞台和观众席甚至双双实现了360度旋转;线上直播方兴未艾,各种艺术形式“云”端竞放,开拓演艺新生态;虚实融合,虚拟数字人可与真人同台演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独特的观赏体验……

近年来,大批沉浸式戏剧也在市场上风生水起,经过全新设计的剧场、舞台、舞美打破了传统镜框式舞台的观演关系,带给观众不同以往的观赏体验。“数字科技+戏剧艺术”“数字技术+现场沉浸式体验”等创新融合,则在推动观演关系变革、打破剧场时空边界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与传统戏曲舞台上的一桌二椅相比,如今的舞台上“科技与狠活”层出不穷,科技介入演艺所带来的奇思妙想与视听奇观成为欣赏舞台艺术的一大看点。

INTRODUCTION

一 · 现象观察:

舞台艺术在经历一场“科技革命”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百名孩子举着闪闪发光的“和平鸽”自由奔跑,人走到哪儿就有一片虚拟的雪花出现在脚下。这个场景是借助人工智能动作捕捉技术实现的,通过多个摄像头跟踪,计算机视觉算法能算出每个演员的位置,然后在服务器实时渲染相应画面,再叠加到地屏显示系统中,呈现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效果。

(图片:冬奥会上的“科技革命”丨来源:头部科技)

国内首部XR(扩展现实)数字戏剧《麦克白》实现了用数字科技替代传统实景舞美,观众在屏幕上看到的一切,只有演员和一面镜子是真的,剩下全是数字化内容。拍摄现场的摄影棚只有18米宽,但通过XR技术在视觉上营造出了三四十米的空间。

(图片:XR数字戏剧丨来源: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从作品构思开始,过去感觉不可能实现的想象正成为现实,AI通过深度学习和算法分析,可自动生成概念图、3D场景,并在灯光设计、布景更换、舞台设备升降、排演训练等方面发挥作用;网络直播间成为“第二演出舞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风尚和文化需求;新媒体平台带来了文艺评论的重要变革,网络上人人都是评论家,碎片化、个性化的表达影响着作品的口碑和市场。

过去,舞台上能体现的元素有限,现在,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增强现实、原真采集等数字技术手段,可以把非遗、文物中的文化元素、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应用到舞美、服化道等各个环节。

(图片:文化元素的提炼与应用丨来源:多彩贵州网)

其中,针对我国文化资源类型丰富、时空跨度大、脉络传承延续等特点,北京邮电大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纹样、色彩、工法等文化要素分类梳理,构建起一个庞大的文化资源素材库。创作者可以从库中调取所需元素,不仅丰富,而且权威,实现了历史文物的活化利用,充实了舞台表现,是科技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二 · 行业前沿:文化新业态、新场景

新国风环境式戏剧、全新观念演出、XR数字戏剧、沉浸戏剧主题公园……今天很多演出已经无法说清是否发生在某一个剧场、是否明确属于某一艺术门类,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正在催生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变革,两者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赋能文化内容、创新传播方式、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实现艺术表现形式的重塑与升华。

影秀剧《信仰》的观众席位于剧场中心,舞台围绕着观众席360度展开。随着剧情更迭,不但观众席能进行360度自转,舞台也能以观众席为轴心进行公转。沉浸式剧目《天酿》共有六大观演区,不设固定观演座席,可跟随剧情的发展,行走在不同空间里,感受移步换景的视觉盛宴。

(图片:新型观演形态丨来源:橙天嘉禾剧场)

伴随着演出空间的重新定义,演员与观众的深入互动成为可能,观众可以在表演中主动发现或参与戏剧内容。全感官浸入式悬疑剧场《法医秦明—尸语者》,每位观众都拥有一个新身份——实习法医,穿上白大褂,跟随法医秦明在1∶1实景还原的空间里探寻案件真相。

(图片:浸入式悬疑剧场丨来源:1862时尚艺术中心)

山水实景秀是我国最早的实景演出,涌现出“印象”系列、“千古情”系列、“山水盛典”系列、“又见”系列等一批演出品牌。随着人们对旅游过程中参与性需求的不断提高,实景演出也通过科技赋能不断焕新。

(图片:实景秀丨来源: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在国家首批“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项目之一“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景区,数个升降台勾勒出幻城独特的建筑形态,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缓缓升起;埋藏在地下数千年的图景重见天日,与游客对话交流;在火车站剧场,智能翻板配合机械麦穗吊杆,呈现出波澜壮阔的滚滚麦浪……让灿烂的华夏文明可看、可听、可感、可触。此外,景区还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运营能力,为游客提供一键购票、景区导览等服务。景区的建成还带动了周边市民发展餐饮、零售、民宿产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XR实验剧《琵琶行》以全新的创作方式再现了中国唐代叙事诗名篇《琵琶行》中“江头送别”的诗意场景,通过摄影机追踪与实时图像渲染技术,将虚拟场景与摄影机拍摄的实时场景即时融合,给内容创作和表演提供了更大空间。

(图片:XR实验戏剧丨来源:艺科所)

三 · 重点关注:线上线下融合成趋势

演员口含6颗尖而长的野猪獠牙或吞或吐,时而上下左右摇动翻转,甚至突然刺进鼻孔,配上鲜艳的脸谱和华丽的戏服,引得网友连连惊叹。这是19岁的李艺在直播间展示的非遗项目耍牙,一门起源于浙江宁海、和川剧变脸并称“西脸东牙”的传统技艺。白天,李艺去剧院演出,晚上就在直播间表演耍牙,因演出的神秘感和高难度,拥有了上百万线上观众。互联网让耍牙这样小众的传统艺术,特别是一些绝活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可,坚定了传承人的信念。

(图片:非遗耍牙丨来源:文博研究所)

近两年,依托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线上直播、指尖剧院、云剧场等线上演艺形态兴起,推动了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同时拓展了演艺空间,产生了新的艺术创作和表达方式。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利用“互联网+”,建设“云”剧场,举办“云”展览,构建起集成化展示、分众化传播的演播直播平台矩阵。艺术节期间,200多个平台参与线上直播,总观看量达2.63亿人次,多部剧目的观看量过千万。主办方还推出“云”上群星奖,展示历届群星奖精彩内容,为观众提供演、宣、赏、评一体化线上服务。

(图片:精彩剧目直播丨来源:河北日报)

《抖音演艺直播数据报告》显示,2023年,16万场越剧直播吸引了8.9亿人次观看,观众数量同比增长50%,越剧也是打赏“票房”收入第二高的戏曲,第一为黄梅戏。戏曲主播还会发起直播PK“斗戏”切磋技艺,观众围观打赏,再现了传统节日打擂台戏的热闹景象。

截至2023年12月,已有90多家国有文艺院团的1000多名演员尝试线上演出,其中很多是“天下第一团”。直播间不仅能观赏一线城市剧场上演的经典剧目,演员还可以分享创作理念和幕后故事,与观众实时互动。

今年4月5日,原创话剧《苏堤春晓》在北京首演。借助国家话剧院数字演艺新业态——“第二现场”,让上海、成都、南京、深圳、杭州、乌镇六地观众同步观看到了转播。转播不仅实时、逼真,更能让观众欣赏到传统剧院普通座位难以细致感受的视角和微表演细节。

(图片:《苏堤春晓》丨来源:国家大剧院)

四 · 发展建议:“艺术+科技”要恰到好处

舞台艺术与科技融合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同时也面临着挑战。

首先,技术的更新迭代特别快,从业者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科技应用,保持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在人才培养上,加强教学和科研的结合,使一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成教学内容;做好院校学科和专业设置,培养市场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做好实践教学,通过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加强教学单位和创作单位的互动,特别是发挥好文化和旅游部高校共建机制,为人才成长搭建桥梁。

在人才使用环节,相关单位要建好科研载体,依托文化和旅游部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平台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引导人才积极参与高质量的培训,比如今年10月举办的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人才培训班”;要加强有组织的科研,通过重大科研项目锻炼人才。

(图片:《苏堤春晓》丨来源:国家大剧院)

其次,要平衡好科技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切忌一味追求炫技,忽略了艺术的核心表达和情感传递。好的艺术作品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成功的关键还是要有优质的内容,恰当的技术手段作为辅助融入舞台中,更多的是增加观众的情感共鸣。

要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艺术和科技的融合,艺术创新为科技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场景,技术的突破也为文化艺术的繁荣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在艺术、科技融合的过程中,要有一个“技术止步点”,到一些细微领域,就需要衡量技术是否还能发挥作用。

广大文艺工作者主动适应新发展趋势,推动舞台艺术创作与新媒体、新技术融合发展,使文艺精品以多元形式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此同时,新技术环境也引发从业者深入思考舞台艺术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

科技为舞台艺术带来了新空间和可能性,但过度使用往往会削弱思想内容的表达,引发艺术处理困境。当前,科技手段在舞台应用上趋于简单化和粗浅化,未能与艺术表达有效融合,导致部分作品同质化,不符合传统审美。新一代创作者需理性思考,既要利用科技丰富表现形式,又要警惕其对演员表演水平和传统审美的破坏;既要了解艺术中涉及的技术门类,更要深入探究其底层逻辑,以避免滥用技术导致的“形式大于内容”。

影像技术将三维舞台转化为二维数字化形式,虽然便于传播,但也会损失现场感、交互性和演员的即时反应等宝贵元素。技术的发展和传播便捷性可能导致现场观众流失,更多地则会通过影像的传播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因此,在利用技术推动舞台艺术发展的同时,创作者需保持清醒的认知,要拥抱新技术,更要珍视戏剧最核心的交流价值。

*文章为光网号的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举报
展开阅读全文
0
赞赏
广告
{{moduleName}}
{{moduleName}}
{{item.NickName==''?item.UserCode:item.NickName}}
{{item.Like_quantity}}
{{item.Comment_content}}
{{formatDate(item.Addtime,"yyyy/MM/dd")}}·
回复
删除
{{item.NickName==''?item.UserCode:item.NickName}}: {{item.ReplyContent}}
查看全部{{item.ReplyNumber}}回复
暂无信息 快来说两句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