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各项政策支持、体旅消费升级、产业深度融合背景下,“跟着赛事去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热衷的休闲新方式,体育赛事矩阵拉动效应正在持续扩大,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文旅+赛事”的10种融合模式,解锁文旅发展新密码。
01
主题融合
以赛事IP为内核,构建文旅标签
赛事主题与在地文化的深度绑定,是吸引目标客群的关键。
受“村BA”系列赛事助推,“村BA”主题的文创餐厅、茶饮店、宾馆等拔地而起,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四川成都洛带古镇村毽公开赛以国家级非遗毽球为载体,结合《哪吒之魔童闹海》元素,吸引年轻群体参与传统运动,形成“运动赶集·观赛度假”的特色主题;山东平原县以全国体育院校篮球联赛(SCBA)为核心,打造“运动之城·活力平原”品牌,带动住宿、餐饮消费增长近三倍。
相关思路
赛事主题文旅节:根据赛事特色,打造相应的文旅节日,如马拉松文化节、篮球嘉年华等。
赛事故事线路:设计围绕赛事历史、明星选手成长故事的旅游线路。
主题酒店体验:推出赛事主题房间,让游客在住宿中感受赛事氛围。
特色餐饮联动:开发赛事特色菜品,如篮球形状的甜点、足球元素的饮品。
赛事纪念品商店:设立专卖店,销售赛事相关的文创产品和纪念品。
互动主题展览:举办赛事历史、文化、成就展览,增强游客参与感。
虚拟现实体验:利用VR技术,让游客体验赛事现场,增加趣味性。
赛事角色扮演:提供赛事角色服装租赁,让游客拍照打卡,分享社交圈。
02
空间融合
串联地标场景,打造沉浸式赛事生态
将赛事场地与文旅资源深度融合,使赛道成为城市形象的动态展廊。
云南弥勒半程马拉松串联湖泉生态园、甸溪河湿地等城市地标,60%赛道被绿色景观覆盖,形成“一步一景”的沉浸式体验;福建泉州洛江汽车越野赛将赛道与工业地标信兴汽车城结合,呈现“体育+工业+文旅”的独特景观;山西太原环城公路自行车赛串联晋祠博物馆、汾河湿地等景点,直播镜头成为城市宣传片;贵州铜仁梵净山马拉松以山水为赛道背景,赛后游客留存率显著提升。
相关思路
赛场周边游:开发赛场周边的旅游线路,包括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
赛事地标打卡:设立赛事地标,如雕塑、纪念碑,成为游客必游之地。
多功能赛事中心:建设集赛事、演艺、会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
户外赛事公园:打造户外赛事主题公园,如攀岩公园、滑板场地等。
城市赛事步道:在城市中规划赛事主题步道,如马拉松跑道、自行车道。
赛事观景台:在关键赛事地点建设观景台,供游客观看赛事并欣赏风景。
夜间赛事灯光秀:利用灯光艺术,为夜间赛事增添视觉盛宴。
赛事主题广场:建设赛事主题广场,用于赛前赛后集会和庆祝活动。
03
时间融合
借势赛事周期,激活全时段消费
通过赛事填补文旅淡季空白,延长消费链条。
海南通过环岛帆船赛、澄迈马拉松等冬季赛事,将热带海岛的气候优势转化为文旅消费旺季;云南弥勒市推出参赛跑者景区免票、家属半票政策,实现“一日比赛、多日停留”,赛事期间旅游总花费同比增长49.6%;四川达州达川区龙舟赛结合夜间啤酒音乐节,将白天观赛流量转化为夜间消费热潮,夜间消费时段延长3小时,美食区日均销售额突破20万元。
相关思路
赛季旅游套餐:根据赛事赛季,推出相应的旅游套餐和优惠。
赛前预热活动:在赛事前举办预热活动,如训练营、粉丝见面会。
赛中体验活动:组织游客参与赛事中的互动环节,如啦啦队表演、观众互动游戏。
赛后庆典活动:举办赛后庆典。
赛事纪念日活动:设立赛事纪念日,举办相关庆祝活动和纪念仪式。
赛事倒计时活动:在赛事前夕,举办倒计时活动,营造紧张氛围。
赛事回顾展:在赛季结束后,举办赛季回顾展,展示精彩瞬间。
跨年赛事活动:将赛事与跨年活动结合,打造跨年赛事盛宴。
04
文化融合
以赛事为媒,讲好地方故事
将非遗、民俗、美食文化融入赛事场景,强化情感联结。
2023年,历时78天的“村超”赛事,98场比赛带来了126场民族文化表演。“村BA”赛场上,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非遗展示、歌舞表演,以啦啦队、中场秀等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发满场欢呼。如清泉般动听的侗族大歌、高亢嘹亮的苗族飞歌、曼妙多姿的苗族芦笙舞和盛装踩鼓舞等轮番登场,与现场数万观众一起互动,将气氛一次又一次推向高潮。福建泉州越野赛在补给站提供土笋冻、面线糊等闽南美食,开幕式融入南音、高甲戏表演,形成“味觉+听觉+视觉”多维文化体验。江苏徐州马拉松将汉文化元素融入赛道和奖牌设计,完赛奖牌仿制汉代货币“云铢”,让参赛者沉浸式感受两汉文化。
相关思路
地方文化展示:在赛事中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如民俗表演、特色产品展示。
文化体验活动:提供与赛事相关的文化体验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制作、地方戏曲观赏。
赛事文化节庆:将赛事与地方节庆活动结合,打造独特的文化节庆品牌。
文化衍生品开发:开发融合赛事与地方文化的衍生品,如特色纪念品、艺术品。
文化互动装置:在赛场周边设置文化互动装置,如艺术雕塑、文化墙等。
赛事文化论坛:举办赛事文化论坛,邀请专家学者探讨赛事与文化的融合。
文化主题展览:在赛场或周边举办文化主题展览,展示地方文化魅力。
05
产品融合
开发“赛事+”全场景消费套餐
体育赛事产品自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周边产品、衍生产品等拓宽了消费者的服务范畴,优化观赛体验,实现了体育赛事深度开发的目标。依托赛事周边产品等无形资产,增强体育消费黏性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城市文化的认同。
以北京冬奥会为例,冰墩墩、龙墩墩呈现“一墩”难求的场面,为世界认识北京提供了纽带;2025年在北京亦庄举办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同样推出一系列融合运动激情与城市文化的官方文创产品;“历届亚运会数字会徽”数字特许商品成为亚运会重要的收入来源。
相关思路
赛事联名产品:推出赛事与文旅产品的联名款,如赛事主题门票、纪念品。
赛事定制游:为赛事观众和粉丝提供定制化的旅游服务,包括观赛、游览等。
赛事主题文创:开发赛事主题的文创产品,如文具、服饰、家居用品。
赛事体验课程:提供赛事相关的体验课程,如足球夏令营、篮球训练营。
赛事主题套餐:在餐饮、住宿等方面推出赛事主题套餐,满足球迷需求。
赛事健康产品:推出与赛事相关的健康产品,如运动装备、保健品。
赛事影视作品:制作赛事相关的影视作品,如纪录片、电影、电视剧。
06
营销融合
新媒体裂变传播,构建互动生态
轻量化、趣味化的互动设计放大赛事声量。
超过10万名球迷群众自发通过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宣传贵州“村超”,极大助推赛事出圈;成都村毽赛结合抖音挑战赛和达人直播,单条视频播放量破亿,实现“线上引流、线下转化”。
相关思路
赛事旅游广告:在赛事宣传中加入旅游元素,吸引观众前来旅游。
联合营销活动:与赛事合作方共同开展营销活动,如抽奖、优惠等。
社交媒体推广: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赛事旅游相关信息,吸引关注。
赛事旅游代言人:邀请知名运动员或明星担任赛事旅游代言人,提升知名度。
线上线下联动:在线上开展赛事旅游预订,线下提供优质服务,形成闭环。
赛事旅游直播:通过直播形式,展示赛事旅游的魅力,吸引游客。
赛事旅游摄影大赛:举办赛事旅游摄影大赛,征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07
科技融合
数字化赋能体验升级
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提升赛事运营效率与游客体验。
在2025年F1中国大奖赛中,有大约120个摄影机位,包括90多个车载摄像机、28个赛道摄像机等,实时采集数据和精彩画面。在赛道周围还会部署140多个定制麦克风及20个赛车排气管麦克风的音频信号,为观众提供每辆赛车的立体声音频。2025年兰州马拉松赛事中,AI助手"小果冻"24小时在线,不仅能规划最佳观景路线,还能根据选手的完赛时间推荐补给方案。
相关思路
智能导览系统:利用智能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赛事旅游的智慧导航服务。
虚拟现实观赛:通过VR技术,让无法到场的观众也能身临其境地观赛。
大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为赛事旅游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智能票务系统:开发智能票务系统,方便游客在线购票、验票等。
无人机表演:在赛事开幕式或闭幕式上,利用无人机进行灯光秀表演。
智能互动装置:设置智能互动装置,如感应式喷泉、触控式屏幕等,增加趣味性。
智慧旅游APP/小程序:集成赛事信息、旅游攻略、在线预订等功能。
08
生态融合
绿色赛事与可持续发展共生
低碳理念融入赛事设计,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云南罗平板桥镇山地越野赛采用可回收物料,赛道串联喀斯特地貌景观,带动周边民宿收入增长;四川旺苍县羽毛球赛推广绿色交通和无纸化服务,赛事期间联合环保组织开展生态保护宣传。
相关思路
绿色赛事旅游: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打造绿色赛事旅游品牌。
生态保护活动:结合赛事,开展生态保护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
生态体验项目:提供生态体验项目,如观鸟、徒步、野营等,让游客亲近自然。
生态教育基地:建设生态教育基地,通过赛事活动普及生态保护知识。
绿色餐饮服务:推广绿色餐饮服务,使用环保餐具,减少塑料垃圾。
生态农产品展销:在赛场周边展销生态农产品,促进当地农业发展。
生态修复项目:结合赛事活动,开展生态修复项目,如湿地恢复、荒漠化治理。
生态旅游线路:开发生态旅游线路,将赛事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提升旅游品质。
09
产业联动融合
跨界延伸消费链条
以赛事为支点,联动多产业形成协同效应。
广东佛山南海区的“龙超联赛”通过四级联动赛事体系,将500场龙舟赛事串联成链,覆盖龙舟制造、水上表演等12个产业链条,以“叠滘漂移”为核心的赛事集群,2024年带动相关产业增收超3亿元,成为县域经济新增长极。
相关思路
赛事农产品供应与展销:与当地农业合作社、农场合作,建立赛事农产品供应基地。为赛事提供绿色、健康的农产品,同时在赛场周边举办农产品展销会,推广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赛事农业观光体验:开发与赛事相关的农业观光体验项目,如体育赛事与乡村农业相结合的田园马拉松、自行车赛等。让参赛者和观众在享受赛事的同时,感受乡村的自然风光和农业文化,推动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
赛事嵌入商业综合体:通过“流量+场景”实现双赢。
赛事产业投资与合作:引导金融资本投资赛事产业,促进赛事与金融的深度融合。
10
全民参与融合
构建普惠性体育生态
举办群众性活动,激发全民消费潜力。
四川成都洛带古镇村毽赛设置全年龄段组别,吸引300余名选手及数万游客参与,赛后组建教练团队深入乡村推广毽球教学,推动传统体育代际传承;2023年广东梅州市广场舞大赛,吸引了20万人次以上的群众参与各类广场活动,年龄跨度从18岁到72周岁,是近年来梅州关注度最高、参与面最广、幸福感最强的赛事活动之一。
相关思路
赛事体验活动推广:在赛事举办前和举办期间,广泛开展赛事体验活动。如举办赛事体验日活动,邀请市民参与模拟赛事,了解赛事规则和流程。
普及型赛事举办:举办各类普及型赛事,降低赛事参与门槛,让更多普通市民有机会参与。如社区运动会、校园足球联赛、全民健身走跑赛事等,以广泛的赛事覆盖不同年龄段和兴趣群体。
赛事志愿者招募与培训:广泛招募赛事志愿者,参与赛场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文旅+赛事”的融合本质是通过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价值。以上10种融合模式,开启了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大门。它们相互交织、彼此促进,共同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意的产业生态。无论是为游客带来沉浸式的文旅体验,还是助力地方经济的发展,亦或是传播地域文化,都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相信“文旅+赛事”的融合还将不断衍生出更多新颖的模式与玩法,持续为文旅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