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体旅融合:助力打造文旅发展新业态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战略持续推进,加上全民运动健康意识的觉醒与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运动爱好和旅行结合起来,如冰雪运动、马拉松、水上运动等。以运动为媒介,吸引游客到访,进而全方位拉动地方的交通、旅游、餐饮、住宿等消费升级。可见,“体育+旅游”这一创新业态靠着独特的参与感、体验性和常态化等特点脱颖而出,成为当前消费市场回暖的重要增长点。未来,体育旅游必将越来越迎合客群和市场的需求,不仅在产业生态、业态升级这些方面要创新,还应在场景营造等方面下功夫,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体验和旅游选择。

01

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分析

资源融合

从资源的角度看,体育与旅游活动有较强的兼容性。

二者的场地资源具有兼容性。户外体育中所包含的山地运动、水上运动多在高山、水域等场地中进行。而山地、水域等场景,同样是旅游活动发生的场景。竞技体育中所需要的场馆场地,同样成为旅游活动场所。场馆场地与旅游场地兼容性愈加显现。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市场融合

从消费群体的角度看,体育消费者与旅游消费者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即体育消费和旅游消费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服务型消费,消费者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同时,由于体育消费需要亲身参与的特性,体育消费的硬约束是时间,而休闲时间对旅游消费产生正相关影响,即体育和旅游活动的发生均需要消费者具有一定闲暇时间。由此看来,体育与旅游消费的目标群体具有一致性,可以实现相互融合转化,进而为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

产品融合

从产品角度来看,体育与旅游都包含了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在有形产品中,体育用品与旅游纪念品能够存在融合,如球迷将球衣作为纪念品进行购买。在无形产品中,旅游产品的综合性、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割性以及不可储存性等产品特征,与体育产品的特征具有较高的吻合性。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体育与旅游二者在产品特征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为体育和旅游融合的产品设计提供可能性。

业态融合

体育文化作为内容,旅游活动作为场景和载体,积极有效促进旅游业与体育业由单一化向复合融合化发展,有力助推了业态的融合创新。近年来,我国体育与旅游业态融合取得一定成就,冰雪旅游、山地户外旅游、城市马拉松赛事、徒步节事、自行车旅游、海洋和滨水运动旅游、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业态亮点频现。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商】是指以高尔夫、网球、海钓等中高端运动俱乐部为依托的体育商务旅游;

【养】是指以体育健身、运动处方等为依托的体育养生旅游;

【学】是指以高尔夫、潜水、马术、滑雪等运动项目的培训的体育研学旅游;

【闲】是指以水类、球类、骑行类、冰雪类、走跑类等运动休闲的体育度假旅游;

【情】是指球迷们以对某个体育明星或著名职业运动俱乐部的深厚感情,从而前往赛事举办地现场观赛,是一种“粉丝情感”充分宣泄的体育赛事旅游;

【奇】是指以户外探险、徒步穿越、登山、攀岩攀冰、跳伞滑翔类等体育探奇旅游。

02

体旅融合的案例借鉴

案例一、杭州亚运会

杭州亚运会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后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举国关注,举世瞩目。2023年9月23日秋分完美启幕,10月8日寒露圆满闭幕。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国庆期间全省共接待游客4372.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6.4亿元。

(一)多点联动,绘制全域共富图景。

杭州联手宁波、温州、湖州、绍兴、金华这五大城市,一起承办第19届亚运会。亚运会筹备期间,力求放大“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效果,浙江省域范围内强力推进“城市品质、城市治理、城市文明”三大提升行动,以此加快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步伐。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亚运会举办期间,全域联动加速文体旅深度融合,进一步放大亚运经济潜力。首先是区域品牌推广火热开展,火炬传递过程中,各地市以“诗画江南,活力浙江”为主题,尽显浙江的独特魅力;其次,文旅线路体验丰富多彩,浙江省发布12条主题漫游长廊和十大亚运文旅精品线路,杭州市作为主场地更是推出了100条亚运旅游线路和50个“亚运人文体验点”;最后,惠民政策力度加大,杭州市发放了百万份“亚运文旅大礼包”,长三角地区各地市也纷纷加入其中,分别出台亚运优惠政策、文旅消费券以及亚运旅游特惠产品。

(二)赛事文化双驱动,提升城市形象。

亚运会作为大型国际赛事,不仅让杭州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名声大噪,增强了城市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力,同时还带来了客群结构的改变,吸引了大批的国际游客到访消费。据大众点评数据显示,亚运会开始近一周,杭州地区新增英语评价数近300条。

杭州正致力于打造“国际赛事之城”,未来将有更多国际大型赛事在这里举办,这必将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进一步推动体育旅游消费产品的创新。一方面,将会逐步推出一批更具国际化视野与服务水平的旅游产品及场景,以提升杭州消费产品的“国际范儿”。另一方面,在亚运会之后,杭州将继续深化文旅千人推广计划以及城市漫步,助力杭州的文化元素走向国际舞台,拉长体育旅游产业链,形成全域旅游氛围。

(三)从场馆到场景,放大长远效应。

后亚运时代,杭州会继续放大亚运的长远影响,把建设重点从场馆转向场景的营造。一方面,充分利用场馆,遵循惠民利民的原则,浙江省56个亚运竞赛场馆和31个训练场馆已提前向公众开放,至今已接待超过1000万人次,未来还会续将持续高效地为于全民健身服务。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同时,通过举办高水平赛事来维持场馆运营,积极申办各种国际大赛,打造成为国际级的“赛”“会”之城。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体育+X”模式,与旅游、文创、商业等领域开展跨界合作,打造新的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生态。

案例二、北京世园公园

北京世园公园是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地,为做好会后利用工作,2020年4月经北京市政府批准,世园会园区正式命名为“北京世园公园”,园区功能由展会向公园转变。通过不断努力,世园公园接待游客数量从2020的43万增加到2022年的71万,活动场数从2020年396场增加到2022年的500余场。门票等收入从2020年的收入1180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2688万元。截止到2023年7月累计入园人数已达60万人。体育旅游参与人数快速增长,近3年分别为4.5万、6万和10万。游客和活动数量及质量都呈上升趋势。

北京世园公园从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演艺旅游等方面多渠道引进各种项目,对基础设施、景观内容、娱乐活动等方面整体提升,不断优化丰富旅游资源,每年开展近500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活动和赛事,通过展、演、赛、学、研等不同形式,为游客提供高品质、有特色的文旅产品。

(一)自有节事品牌

从2020年开始,公园布局全年,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以冰雪嘉年华、花灯艺术节、北京国际花园节、露营文化节大型节事品牌活动贯穿全年。

世园公园目前已成功举办四届北京国际花园节,期间推出郁金香、海棠、牡丹、百合、百草、红叶共六场生态文化节,从“园艺+体育、+音乐、+摄影、+研学、+演艺”五个方面推出世园公园系列特色活动,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使北京国际花园节成为全国旅游金名片。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冰雪嘉年华期间在妫汭湖及周边区域打造冰上乐园和雪地嬉戏区,主题花灯、滑雪场、专业冰场、冰上乐园等冰雪项目深受游客喜爱。同步推出冰上亲子营地,体验冰钓、冰壶、冰车等项目。

(二)大型赛事和活动

体育赛事聚集人气。世园公园以延庆区户外运动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致力于打造户外运动体育公园,通过引入各种体育项目实现园艺+体育有机融合,可开展骑行、定向、徒步、皮划艇、垂钓、无人机等多种运动,形成有生命力的世园活动品牌。世园公园与国家体育局、区体育局及行业协会合作举办自行车公开赛、全国海模积分赛、航模积分赛、钓鱼比赛、马术比赛等市级和国家级比赛。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大型文化活动引爆热点。与摩登天空合作,每年举办草莓音乐节、MDSK音乐节,并与露营文化节结合举办星空音乐会、湿地音乐会和电音派对等。园区定期举办相声表演、交响乐、民族舞等演艺活动,常态化开展杂技表演。

(三)建设特色营地

作为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延庆区科普基地,世园公园以打造国家营地为目标,从绿色生态自然教育、红色爱国文化教育、户外露营素质教育等方面出发,建设了国际营地交流中心和自然教育中心。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世园公园与知名品牌方合作,每年举办草莓和MDSK音乐节、斯巴达勇士赛、世园夜跑、北京露营大会等活动,设立赛艇俱乐部、世园风情马拉松、马术表演、马戏演出等特色项目,陆续推出星空帐篷营等各大主题营地服务和世园生态园艺研学课程体系。从体育运动、冒险挑战、航模垂钓、研学教育、住宿餐饮等各方面满足各年龄段和家庭出游需求。并且依托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全面推进“水陆空”各类项目落地世园,打造室内外特而精、大而全的教育和体育基地。

建设智慧体育系统、足球场、网球场和室内综合体育馆等具备夜间开放的设施,开展专业比赛、培训和体验活动。建成专业航模跑道,打造世园飞行营地,开设常态化低空旅游线路,包括热气球、动力三角翼、旋翼机等飞行体验。建设水上运动中心、水上乐园,面向青少年、学生、亲子家庭群体,开展帆船、皮划艇、海模体验等无动力水上项目。与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自行车协会等部门和机构共同举办全国桥牌俱乐部锦标赛、中国公路自行车公开赛、全国航空模型邀请赛等国家级、市级赛事。

03

如何推进体旅融合

1

体育+度假:让游客竞技与娱乐同步进行

旅游度假区具有户外空间大、基础设施好、综合要素全、业态融合度高等特点,是当前国际上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首选模式。其主要以滨海(生态湖)运动休闲度假、温泉康养度假、冰雪运动休闲度假等体育旅游产品为主。

如黑龙江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亚布力滑雪场是国内最大的滑雪场,也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雪上训练中心。滑雪中心分为两大滑雪区域:一个是亚布力竞技滑雪场,主要用于举办国际国内竞赛,也可供中、高级滑雪水平的滑雪者使用;另一区域是风车山庄滑雪场,主要是供不同水平的滑雪者进行旅游滑雪和一般性竞赛滑雪。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而苏州的张家港双山香山旅游度假区,则是由双山岛和香山景区组成,是江苏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AAAA级景区(香山)、长三角地区精品体育旅游目的地。该度假区在2022年上榜了江苏省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名单。该度假区拥有高尔夫、马拉松、户外骑行、飞行中心、星空露营、团建研学等多样化体育旅游项目,配套温泉酒店、精品民宿、美食街区、生态湿地等旅游功能区,是集生态观光、体育健身、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一站式旅游目的地。2021年全区体育旅游项目共计接待5.2万人次。度假区推出“飞行体验+”“红色教育+”等多种产品,不断赋能精品旅游度假区品牌,积极打造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内外兼修’的文旅业态,全力提升旅游产业对全市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

2

体育+休闲:新业态抢占“微度假”风口

随着游客消费心理和需求变化,“微度假”“周末游”“本地游”成为主力。作为2022年江苏省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之一的南京聚宝山公园,是江苏省十佳体育公园、江苏省第四批体育服务综合体。聚宝山公园紧抓“轻极限”“微度假”风口,依托自然基底和生态优势,结合地形地貌特点,因地制宜地设置20余项新兴运动项目,不断叠加文旅体融合的潮流业态,黏合、串联产品体验,形成引流效应。

聚宝山公园以“体育”“休闲”两大要素深度融合为导向,设置金陵矩阵、卡丁车、皮划艇、马术、真人CS、模拟赛车等20余项运动项目,以及PinoCat帐篷营地、汉服馆、科普教育基地等休闲项目。聚宝山公园每年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地处上海与苏州交界的乐营淀山湖国际营地成立于2018年,占地520亩。其中150亩独立水域,获评“长三角地区汽车自驾运动营地”“江苏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等荣誉称号。营地拥有30多项室内外体育项目,引进了丛林穿越、皮划艇、攀岩、真人CS、ATV越野车、帆船、定向越野、自行车等运动项目。营地秉持“营地+体育+旅游”模式,主动布局长三角都市圈。该营地在2022年上榜了江苏省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名单。

3

体育+商业:文商体联合搭建商业新载体

“体育+商业+文旅”综合体,是近年来体育旅游拓展融合内涵崛起的实体化空间载体,并逐渐成为体育旅游城市的热门目的地。其主要特点是,以体育或文旅大中型设施为基础,融合体育运动、旅游、健康、文化、休闲、商贸等多种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商业空间或体育消费聚集区。不仅能满足家庭式消费需求,也能带动体育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

坐落于无锡市太湖山水城旅游度假区内的融创文旅城,项目总占地240万平方米,作为江苏省2022年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之一的单位,其拥有融创乐园、融创水世界、无锡热雪奇迹、融创海世界、太湖秀剧场、融创茂商业中心、酒店群等业态,为游客提供“一程多站式”休闲体验。文旅城着力将体育旅游、文化演艺、休闲度假相融合,持续推动冰雪进校园公益活动,促进“文旅+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自2019年6月开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近3500万人次。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再比如广州融创文旅城,是入选“2020年全国体育服务综合体典型案例”的商业空间载体集聚区。园区内建设有融创乐园、融创雪世界、融创水世界、融创体育世界及大剧院和滨湖酒吧街等配套业态,致力于打造一站式生活休闲、体育娱乐中心的粤港澳地区微度假目的地,能够满足各年龄阶层群体的需求。

04

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随着数字技术、5G网络的逐渐普及,依托互联网和物联网的体育旅游将有更多玩法。近年来,我国“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向好趋势,数字技术引领体育旅游智慧化发展。

政策激励与管理创新

迈入数字经济时代,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推进体育旅游数字化发展,为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撑。主要涉及《“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上述政策均提出对体育旅游数字化发展的相关举措,强调运用5G、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体育旅游深度融合。

除了政策激励,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也为体育旅游带来更高的管理效率。其一,数字化推广和精准营销使得体育旅游企业更广泛地传播和宣传旅游产品。通过社交媒体、在线旅游平台以及搜索引擎等渠道,体育旅游企业可以与潜在客户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并实现精确的市场定位和个性化的推广策略。其二,虚拟体验和线上互动让体育旅游企业有机会创造更多独特的旅游产品。借助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技术,用户可以通过虚拟体验来感受真实的运动、比赛和景观,降低旅行成本和时间限制,提高旅游产品的便利性和吸引力。

业务融合与营销创新

数字经济促进了体育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的业务融合。体育旅游企业探索跨界模式,加强与旅游平台、互联网公司、传媒娱乐等行业的业务融合,推出创新产品和服务。一是与在线旅游平台合作,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体育旅游服务;二是与电商平台合作,进行体育旅游产品的在线销售,引导消费模式的转变和消费范围的扩大;三是与网络媒体合作,进行赛事直播和互动讨论,有助于提升体育旅游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牌价值,拓展体育旅游的市场份额和用户群体。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同时,社交媒体和口碑传播有利于营销创新。数字经济时代,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体育旅游企业利用社交媒体的力量,通过内容营销、粉丝互动等方式吸引目标客户的关注和体验,积极参与社交媒体讨论,回应用户关切和需求,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用户认同感。

消费升级与服务创新

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加上国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步提高,休闲娱乐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扩大,直接促进体育旅游市场消费升级提档。清华五道口体育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城市体育消费报告》显示,预计2025年我国体育消费规模将增长至2.8万亿元,复合增长率超过13%。报告指出,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体育消费支出最重要的因素。在企业端,体育旅游相关企业数量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需求端的推动。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仅杭州地区新增体育相关企业4万家。全国现存与体育相关的企业则达到1290万余家,其中2023年1月-11月新增相关企业401.4万余家,比去年同期增长84.9%。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相比传统观光旅游,体育旅游具有亲身参与性、消费需求多元性,客户黏性更强,消费结构呈现“商、养、学、闲、情、奇”高级化趋势,体育旅游产品呈现主题化特征,观赛旅游、露营旅游、马拉松旅游、徒步旅游、康养旅游、潜水旅游、滑雪旅游等产品类别往往有着固定的消费群体,消费意愿高,更能满足专业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全国体育场地数量也在不断增加,2023年上半年总数达到了450.9万个,同比去年增长约6.7%。线上运动健身订单量也在快速增长,同比去年增长了120%。因此,数字经济时代的体育旅游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个性化推荐给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体验。

技术应用于业态创新

数字经济时代,新兴技术的应用为体育旅游带来了更多便捷化和数字化体验的机会。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云计算和数字孪生等技术,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体育旅游推荐和导览服务。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打造了全球首个支持超大空间的“亚运AR服务平台”,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参赛者、观众和游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智能化体验。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体育旅游在国内发展升温时间只有十余年,但是发展速度惊人,伴随着游客对于休闲体验旅游方式的关注与青睐,更多的旅游项目元素融入体育旅游业态,形成体育旅游新业态,使体育旅游融合模式逐渐多元。体旅融合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游客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体验。

*文章为光网号的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举报
展开阅读全文
0
赞赏
广告
{{moduleName}}
{{moduleName}}
{{item.NickName==''?item.UserCode:item.NickName}}
{{item.Like_quantity}}
{{item.Comment_content}}
{{formatDate(item.Addtime,"yyyy/MM/dd")}}·
回复
删除
{{item.NickName==''?item.UserCode:item.NickName}}: {{item.ReplyContent}}
查看全部{{item.ReplyNumber}}回复
暂无信息 快来说两句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