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正定县周家庄村里,一群城市孩子弯腰割稻,没有网红景点打卡,却收获了最动人的大地课堂;清晨的云南普洱老爪箐村的田埂上站满系红领巾的学生,非遗传承人手持陶罐在炭火上轻抖,茶香混着稻浪气息弥漫开来;承载着600年历史的村落登封袁桥古村,在斑驳的树影下,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传统建筑智慧。这种突破传统观光模式的“五感全开”体验,正在重塑乡村旅游的消费逻辑,形成了“课程体验+农产品认购+民宿住宿”的复合消费链。
传统“走马观花”式旅行正被沉浸式体验所替代,政策赋能与市场迭代共同催生这一文旅新物种。贵州白云镇以研学“金钥匙”盘活闲置农房与农田,陕西栗峪口村吸引青年创客集群回归,则实证了其作为乡村产业振兴引擎的核心价值——研学经济通过知识传递与场景再造,正在重新定义乡村资源价值与吸引力逻辑。成功的乡村研学需以在地文化为灵魂、以深度沉浸为方法、以多维价值创造为目标,最终实现农耕文明活化、生态认知深化与集体记忆重构的协同演进。
01
文旅新物种
乡村研学如何重构旅行体验
1.沉浸式体验取代观光打卡
在河北正定县周家庄村,一场秋日研学旅行正热闹上演。孩子们卷起裤腿踏入稻蟹共生田,水花溅湿衣襟也毫不在意。“抓到螃蟹了!”一个戴草帽的女孩高举战利品欢呼,泥点在她笑脸上绽开星芒。不远处,更多学生在村民指导下弯腰插秧,田埂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水温与蟹苗的关系。
这种“五感全开”的沉浸式体验,正是乡村研学颠覆传统旅游的核心所在,使乡村研学实现了质的飞跃。据周家庄基地数据显示,过夜率提升了62%,从以往匆匆的“一日游”转变为更深入的停留体验。在消费逻辑方面,也发生了显著的升级,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门票经济,而是形成了“研学课程+农品购买+民宿入住”的复合消费链,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情感联结角度来看,《2024县域研学白皮书》指出,75%的参与者表示“愿为深度体验支付溢价”,充分体现了沉浸式乡村研学的独特魅力和市场潜力。
2.政策赋能与特色路径
2023年国务院“文旅消费新增长点”政策明确将研学旅游列为重点培育业态,农业农村部同步推出乡村研学示范基地创建计划。政策红利下,多地探索出特色路径。
云南墨江县依托北回归线地理标志与哈尼族非遗文化,打造“天文+民俗”双主题研学线路。在曼海非遗村寨,学生用新媒体技能帮村民制作哈尼文化宣传片,竹编体验坊的作品直接变身旅游商品。浙江嘉善大云镇则凭借巧克力小镇、碧云花园等IP,设计“四季研学日历”:春季植物观测、秋收稻谷、冬季温泉地质课,今年已接待7000余名学生,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达92%。
02
振兴新引擎
小课堂撬动大产业
1.盘活沉睡资产的“金钥匙”
在贵州平坝区白云镇,昊禹米业研学基地如同一把“金钥匙”,激活乡村资源,让曾经因人才外流而沉寂的山村重焕生机。白云镇巧妙地将闲置资源转化为研学优势。闲置农房摇身一变,成了稻米科普馆与手工坊;科普馆内,从稻种起源到现代种植技术的展示,搭配多媒体设备,让参观者直观感受稻米文化;手工坊里,稻草编织等体验项目,充满趣味与创意;曾经春日绽放的油菜花田,被开发成植物拓染课程,金黄花海化作天然教室;传统打谷场则改造成劳动竞技赛场,秋收时节,学生在此开展割稻、打谷比赛,重现田间热闹场景。“去年仅捉鱼体验项目就吸引3000名学生,村民摆摊卖酸汤鱼日均收入超500元。”基地运营负责人指着新建的停车场感慨,“旅行大巴比收割机来得还勤”。
2.青年返乡的“强磁场”
在陕西西安鄠邑区栗峪口村,某位留英博士的土锤咖啡馆成为研学驿站。她培训十余名村民考取咖啡师证,开发的“甜胚子咖啡”用当地酒酿调配,成为研学团必点饮品。“我们要让咖啡香和麦香一样,成为乡村的味道。”如今村里聚集了12位青年创客,机车主题展馆、亲子陶艺工坊等新业态遍地开花。
03
沉浸式创新
乡村研学的多维赋能
1.农耕文明活化样本
一座承载着600年历史的村落——登封袁桥古村,将“打土坯”这一古老技艺精心开发成劳动课程。夏季,为了让孩子们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课程巧妙地迁移至核桃林荫下。斑驳的树影下,萦绕着树叶的清香,孩子们在这惬意的氛围中,近距离感受传统建筑智慧。他们不仅学习“打土坯”,还亲手搭建蕴含力学原理的“达芬奇桥”,一砖一瓦间,古老技艺与现代科学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2.红色基因创新传承
沂蒙老区致力于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让红色基因在乡村研学中传承。在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学生们沉浸于兵学课程,从古老的竹简中探寻军事智慧;在革命纪念馆,“包饺子忆军粮”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学生们在揉面、擀皮、包饺子的过程中,忆苦思甜,深刻体会革命先辈的艰辛。七年来,沂蒙老区精心开发出25门阶梯式课程,丰富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学生参与率高达90%,红色教育也在这里焕发新生。
3.知识与风景的完美融合
在安吉瀑布咖啡,巧妙利用五级瀑布的天然声场,学生们在这独特的环境中,不仅学习水利知识,感受大自然的磅礴力量,还手持特调“竹香拿铁”,沿着溪流观测苔藓。“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我们只是放了张咖啡桌。”创始人Jason的理念简单而深刻,吸引了长三角地区的研学团争相预约。
平塘更是将“中国天眼”科普资源发挥到极致。学生们通过VR模拟宇宙行走,身临其境地感受浩瀚宇宙的神秘;亲手组装射电望远镜模型,探索天文学的奥秘。凭借这些创新研学项目,平塘县研学营收单年超1288万元,不仅让科学知识得以广泛传播,更带动了当地就业。
04
沉浸式打造有生命力的乡村研学
1.破解季节瓶颈的智慧
在攸县北坪村,季节的限制不再是发展阻碍,而是被转化为创新契机。冬季,烈士陵园肃穆庄严,寒风中学生们整齐列队,聆听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春季,健坤生态园中嫩绿的新芽、绽放的花朵,吸引着学生们专注地观察植物的生长细节;全年无休的董公庙非遗工坊内,孩子们亲手制作手工艺品,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通过对“红古绿”资源的巧妙整合,北坪村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的阶梯式增长。
2.校家社协同的沂蒙范式
临沂河东区则建立三方共担经费机制,由基地和学校以及家庭组成,成立家长监督小组审核课程。还创新推出《研学实践综合评价证书》,将参与乡村研学活动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惠及2000余名学子。
3.全域研学的五峰蓝图
湖北五峰县以“一座县城就是一所实践学校”的前瞻性理念,擘画全域研学蓝图。全县串联20个基地,精心打造出长江生态探究、武陵山中医药、茶文化传承、三峡非遗、红色思政、乡村耕读六大课程体系。在长江生态文明研学基地,学生们沿着江畔观察生态环境,学习长江保护知识;在非遗工坊,感受三峡地区传统技艺的精妙绝伦。五峰县正从“区域性标杆”向“世界级目的地”大步迈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与游客前来探索学习。
当前乡村研学虽呈现蓬勃之势,仍需破解三大深层矛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一,季节性波动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冲突。尽管攸县北坪村通过“红古绿”资源整合缓解季节瓶颈,但多数地区仍面临淡季设施闲置困境,亟需开发室内课程、数字体验及跨区域联营模式以平滑运营曲线。其二,课程同质化与在地性弱化的风险。大量项目聚焦农耕体验,缺乏如墨江北回归线、沂蒙红色阶梯课程的独特知识IP,未来需强化人类学、生态学等学科介入,构建具有学术深度与文化辨识度的课程体系。其三,协同机制与长效评估的缺失。临沂河东区的“校家社”三方共担与研学证书制度提供了范本,但全国层面仍缺乏标准化质量评估体系与利益分配机制,需建立基地认证标准、师资培训制度及社区分红模式,保障农民共享发展红利。
乡村研学需向“智慧化”与“全域化”进阶。可引入AR技术复原传统技艺场景,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优化课程设计,推动县域资源系统整合与跨课程联动。最终目标是通过研学纽带,使乡村成为终身学习的社会课堂、文化传承的创新工场与城乡共生的价值共同体——让稻田里的泥点、古村里的土坯、星空下的凝视,持续唤醒乡村沉睡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