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老的甲骨文镌刻下的初萌智慧,到气势恢宏的万里长城所凝聚的坚韧力量;从精美绝伦的丝绸之路上传递的多元交流,到诗词歌赋里流淌的细腻情感,每一处遗迹、每一件文物、每一段文字,都似一部部无字天书,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荣光与沧桑。
当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科技浪潮汹涌澎湃,尤其是人工智能(AI)技术如同一股神奇的东风,强势席卷而来,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得以窥探历史深处那被岁月尘封的奥秘。
在文博领域,这股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渗透其中,全国各大文博场馆,纷纷踏上“AI + 文博”“AI + 文旅”的创新融合之路,仿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就此开启,古老的文物与故事在现代科技的映照下重焕生机,向世人展现出别样的魅力与风姿。
01
故宫博物院
小程序里的智能新貌
故宫博物院依托地理数据构建场景化服务体系
“玩转故宫”微信小程序,依托地理数据构建起场景化服务体系,将真实的景点客观还原到手机地图上,用科技手段让游客体验不一样的故宫。游客在到达故宫前,可通过“玩转故宫”提前熟悉故宫的基本信息,包括级别/类型/票价 /简介/整体解说/开放时间等。而极具创意的手绘版故宫全景地图,告别古板的电子地图,生动展示故宫全貌,充分传递故宫特色,实现“人未到,景先至”的视觉享受。
“玩转故宫”还能根据游客的不同人群特征和所处环境,智能规划专属游览路线,游客无需繁琐操作,借助小程序 “即开即用,用完即走” 的便捷特性,轻松开启故宫探索之旅,极大地提升了观览体验。
玩转故宫小程序 |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当游客漫步故宫,感到疲惫时,“见大臣” AI 智能机器人成为了最佳的休憩伙伴。它的知识宝库源自《清代历朝起居注合集》《清实录》等丰富文献,精心筛选出的670条趣味问答,涵盖古今,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让游客随时“召见”大臣,轻松实现聊天说地的愿望。这种充满趣味的互动,让游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02
国家博物馆
AI数智人引领文化新体验
国家博物馆虚拟员工AI 数智人 “艾雯雯” 和 “仝古今”
国家博物馆推出的首个虚拟数智员工艾雯雯,是一名“出生”于2000年的女孩,名字蕴含AI(人工智能)“爱”,“文”的寓意。2022年7月“入职”国博后,艾雯雯在国博收藏、研究、展示、对外交流等不同岗位深入学习。
“艾”看文物短视频 |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仝古今”着重于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运用新技术手段与传承传统工艺相结合,关注和改善文物保存条件。
作为特殊员工,国博虚拟数智人艾雯雯和仝古今既是虚拟世界博物馆的形象代言人,也拥有在现实世界博物馆深入不同岗位学习的能力。他们在国博内化身云导览员在“古代中国”基本陈列的虚拟展厅中扮演重要角色,带领游客沿着不同主题的观展路线,感受“文物活起来”的魅力。他们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诞生于新时代AI科技前沿。
03
河南博物院
数智化元宇宙展厅
AI 数字人元宇宙展厅为大众带来线上玩逛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
河南博物院元宇宙展厅基于河南博物院数智化升级发展战略,融合 AI 技术与 AR 全景技术,完成了集合 AI 数字人讲解、多形式文物体验、3D 展厅游览的数字内容产出,打造“服务不打烊”和“展览不落幕”的博物馆。
元宇宙展厅 | 图片来源:河南博物院
在展厅中,AI 数字人讲解员通过语言、图片、视频等富媒体形式,为游览者提供导览陪同、科普解答等全方位的数字服务。而游览者可拖拽场景随心参观,并通过互动装置,如点击聆听贾湖古笛不同的音阶音色,与文物们进行“近距离”互动。
04
敦煌研究院
AI病害识别技术的突破
AI病害识别技术为敦煌壁画“看病”,助力敦煌壁画保护与修复
“敦煌莫高窟每存在一天,就更接近消失一天”,除了自然的褪色,风沙的肆虐、虫害的破坏,甚至游客的呼吸,都给敦煌壁画带来了不可逆的伤害。
AI 病害识别技术 | 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为了挽留住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引入了 AI 病害识别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对一幅有着多处细微病害的唐代壁画,AI 系统通过对大量同类病害数据的学习,准确地识别出了壁画中的起甲、空鼓、褪色等问题,并生成了详细的病害报告,为修复工作提供了精准的依据。
通过让 AI 深度学习敦煌壁画病害数据,使其成功化身 “诊断医生”。如今,AI 能够对壁画病害进行自动化、高效的分割与识别,为壁画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与时间的赛跑中为敦煌文化延续希望。
05
上海自然博物馆
AI数字人导览
数字人导览来袭,人工智能与科普教育擦出 “智慧” 火花
上海自然博物馆推出了AI数字人导览“小可”它是全国自然博物馆首次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数字人,在手持智能终端得以实现的先进导览技术。
AI数字人导览“小可” | 图片来源:数字栩生
“小可” 的导览方式颠覆传统单向导览模式,实现双向互动。观众可以就自然展品相关的生物习性、地质演变等各类问题向小可提问,小可借助生动语言、精彩动画、精美图片等多元形式实时作答,激发观众主动探索自然科学知识的热情。
不仅如此,“小可”依据观众参观的兴趣点和提问倾向精准推荐海量自然科学知识,满足不同观众的多样化需求。此外,通过分析观众与小可交互中的提问类型、参观时长、知识点关注度等数据,为科普教育提供大数据支持,进一步提升科普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06
三星堆博物馆
AI助力文物跨坑“重聚”
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高效、安全的新方法
青铜骑兽顶尊人像更是古蜀文明的杰出代表,它融合了中原文化与古蜀文化元素,工艺精湛,结构复杂。令人惊叹的是,这件珍贵文物是通过 AI 技术实现 “跨坑拼接” 而成的。
青铜骑兽顶尊人像 |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文物考古专家惊奇的发现,8号坑提取大型立人青铜神兽与此前3号坑出土的顶尊跪坐铜人像或可跨坑“合体”(神兽背部有两个椎体,人像膝盖和双脚底部有榫卯状卡口,两者尺寸相近),但这两件文物本体很脆弱,且通高超2米,进行拼对实验,有可能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其中,顶尊跪坐铜人像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一件55厘米青铜大口尊,铜尊口沿内侧有短柱,肩部焊有精美的龙形装饰;下部则为一呈跪姿、双手持物于身前的高60厘米铜人,整体再现了古蜀祭祀的隆重场景,折射出古蜀文明祭祀的精神世界,其形制的独特和装饰之繁缚国内罕见,在中国与世界均属首次发现,是一件国宝级文物。
在拼接过程中,AI 技术对每个组件的形状、纹理、材质等数据进行了细致分析,通过三维模型模拟不同的拼接方式,最终确定了最合理的组合方案。AI 技术通过精确计算不同位置的拼接匹配度,利用三维模型先进行虚拟拼接,经过反复验证后再完成正式 “合体”。这一过程既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又避免了挪动文物可能造成的损伤,为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提供了高效、安全的新方法,让人们得以更完整地领略古蜀文明的独特魅力。
07
成都博物馆
AI点亮皮影艺术数字之光
技术碰撞艺术数字化演绎皮影戏
成都博物馆的“AIGC沉浸式互动数字皮影展”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文创艺术新生机,突破传统皮影戏的平面性,创造多样、生动的数字动画皮影,利用创意性的内容吸引更多的观众,同时,以交互式方式,打造沉浸式体验,向全国观众展现皮影的艺术魅力。
舞影万物:中国皮影展 | 图片来源:成都博物馆
在这个展览中,AI 技术大显身手。它依据成都的历史文化脉络、经典皮影剧目和传统故事,精心创作数字沉浸式展览。通过复杂的算法,将现代风格皮影图像转化为栩栩如生的数字化皮影动作。
当游客走进 5 楼的 “影舞万象 —— 中国皮影展” 厅,仿佛踏入了一个梦幻般的 “灯影世界”。皮影中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和人物布景,共同勾勒出中式审美风格的城市街景,游客身临其境,感受 “人在画中行” 的奇妙体验。
借助 AI 技术与 AR 眼镜技术的结合,雷峰塔下白娘子与许仙的凄美爱情、西天取经路上师徒四人的艰难险阻、梁祝化蝶的浪漫传说等经典故事得以生动重现,游客仿若穿越时空,成为故事的亲历者。
“AIGC沉浸式互动数字皮影展”,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创新性的传承,也是现代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典范,成功地将传统皮影艺术转化为一种全新的互动体验,让观众能够沉浸在一个充满创意和科技感的展览环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