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点评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是贾思勰《文心雕龙》中的一句话,其大体意思是:使物移入于心,使心移情于物,营造出一种物我不分的情境。对于光影文旅,从观光游览到观影游乐,从产品体验到场景沉浸,宜入景、入画、入戏、入境、入心,方为“沉浸”,这就需要主题、线索和情节,否则,所谓“光影”,充其量只是当初的“照明”,光影文旅不能使人“眼花缭乱”,也不只是“水光潋滟”,而是还原、创造、升华一种会讲故事的“光影生活”片段,其打造方式与路径就是“文化创意+科技创新”。
写在前面:数字文化沉浸式体验以文化创意为主导,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构建不同的数实场景营造“物理在场”和“虚拟在场”叠加的叙事语境,从而调动体验者的多种感官,使其达到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沉浸。
01
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创新越剧表现形态
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是以上海越剧院的越剧《红楼梦》的舞台演出版本为参考,围绕“情之起源”“西厢订情“宝黛初识”等八个主要故事情节,设计制作了“三生石畔”“荣国府“沁芳桥”等相应的舞台表演三维场景模型。并利用 VR 技术对《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进行虚拟景观再现,为观众营造了一个情景式体验越剧《黛玉葬花》的物理空间,引发观众自主探索欣赏越剧表演的新颖交互体验。
02
《一起@黄河》黄河文化大会第二季:XR虚实结合舞台美术
黄河文化大会第二季采用是用虚拟拍摄全流程、全沉浸式方案的国内首档文化综艺节目。在传统棚录中结合XR拍摄技术,将传统舞台融入虚拟场景,将舞台空间无拓展。
虚拟视觉设计上结合本季“行走大河上下”的概念,以“黄河”为基础、以“水”为载体、以“船”为舞台,结合AR、XR 将舞台进行上下、左右、纵深空间拓展,营造出“行船于黄河之上”的宏大感。
在场景设计上,创新性地将“中式建筑”、“榫卯”结构融入船体设计,突出赛事的文化属性,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
03
敦煌“数字藏经洞”: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
“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联合推出的数字藏经洞(国际版)”在2023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网络传播与文明交流互鉴”论坛上正式发布,即将上线英语、法语版本,前期重点面向欧洲地区用户推出。通过由游戏科技打造的“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用户可一键“穿越”来到1:1高精度毫米级复现的敦煌藏经洞,亲身“参与”藏经洞文物的前世今生。
“数字藏经洞”综合运用高清数字照扫、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云游戏等游戏技术,生动复现藏经洞及其百年前室藏6万余卷珍贵文物的历史场景,数字资产规模超过50G,画面精度达到4K影视级画质。
04
卢浮宫VR《蒙娜丽莎:越界之旅》:沉浸式虚拟现实体验项目
每个人可能都梦想着能独自一人安静地欣赏《蒙娜丽莎》这幅世界名画,甚至移开玻璃陈列柜,近距离探究其中奥秘……虚拟现实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鉴赏方式,揭开经典画作的神秘面纱,挖掘其背后的真实故事。
《蒙娜丽莎:越界之旅》这个沉浸式虚拟现实体验项目在2020年达芬奇绘画特展期间推出,也可在智能手机上享用。
参观者先是身处展厅,正面欣赏《蒙娜丽莎》。渐渐地,背景消失了,达芬奇笔下的神秘女子“活”了起来,向我们揭示了她的真实身份。我们还可以发现她的发型和服饰细节。随着参观者走近蒙娜丽莎,其身后的背景从二维的画面转换到三维的沉浸空间,这一切归功于创作团队针对原画背景的想象。
“我们想象了一栋她可能居住的建筑。这栋建筑源自达芬奇的一幅画,描绘了一栋华美的别墅,并带有一个观景阁......”
除此之外,参观者可以通过VR分层地查看原稿的多层涂色痕迹,仿佛亲临其境感受达芬奇创作的过程。而这原本只能在X光下才能看到,该作品将其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05
大英博物馆《Gift for Athena》AR:AR解密教育游戏
作为大英博物馆与三星长期合作关系的延伸,一款专为大英博物馆帕台农神庙画廊设计的新应用程序为来访的学校团体提供了对古希腊文化的互动式、类似游戏的探索。
《送给雅典娜的礼物》使用声音、3D 图形和动画,让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博物馆收藏的古代雕塑和其他考古文物。学生被指示将平板电脑放在特定文物前,以便访问与该文物相关的特定历史、叙述和其他相关信息。
在另一个例子中,该应用程序向学生提出了一个谜题,鼓励用户解开工件的图像以显示整个图像;为了完成游戏,参观者必须在画廊中找到正确的雕塑作为视觉参考。
随着XR制作技术的不断成熟、XR研发与内容制作公司的崛起,以及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未来将会出现更加多元化、更具沉浸感的复合性数字文化体验形态。
作者:菜市场studio
来源:菜市场studio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