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成为下一座网红之城?看城市出圈六大共性

去西安体验永兴坊“摔碗酒”、去重庆坐一次穿楼的“魔幻轻轨”、去长沙游橘子洲、去成都看大熊猫、去淄博吃烧烤、去哈尔滨体验冰雪大世界、去甘肃天水吃麻辣烫、去河南开封看“王婆说媒”……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凭借图文平台、短视频、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打造出独特的城市“网红”标签,成功出圈并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打卡,带动了城市旅游业和服务业,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图片

据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自2017年以来,至少已有52座地级以上城市出现过“热搜级”传播事件,占据全国近300座城市的近20%,其中西安、重庆、洛阳、长沙、湛江等城市更是出现过反复“走红”现象。

可以说,每个城市都有“走红”的可能。文旅资源的优势,地方政府的回应,这些议题也伴随着“走红”议题出现。

如今,我们关注“网红城市”时,会越来越多思考流量对城市消费的拉动,关注地方文旅的想象空间。例如,淄博作为老工业城市,能不能接住流量并实现产业结构转型?而哈尔滨的冰雪经济,能否成为新时代振兴东北的切入口?

近些年,无疑是“网红城市”全面绽放的时间段。在这个节点,我们系统观察2017年以来“网红城市”诞生以及城市热点事件中城市形象的塑造特征,提出网红城市形象网络传播的六大原理。

01

人人都有摄像机的时代

大城、小城都有走红的可能

20年前,两位美国学者明确提出“We Media”,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者开始为人关注。“自媒体”这一概念随着2009年微博的上线在国内掀起风潮,此后微信、抖音、快手等“新新媒介”陆续登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

每个人都有摄像机,每个摄像机都是通往10.79亿人的窗口,安迪·沃霍尔的15分钟成名定律由预言变成现实。折叠的现实世界,被互联网拉平、被摄像头聚焦、被所有人看见。每个城市拥有公正而平等的机会,被10亿人观赏其景观、了解其文化、传播其形象,点亮网络世界的“高光时刻”。

需要注意的是,城市形象传播的公平性与技术算法的公平性,并不相同。后者是有争议的伦理话题,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与数字鸿沟的隐形性同时存在,信息茧房、工具使用方式造成的效率差和信息差,都某种程度消解着技术本身的无差别性。但是,城市形象传播的公平性却一定程度避免了“数字鸿沟”。

一方面,随着短视频深入下沉市场,城市的景观与风俗不仅没有认知上的高门槛,反而是具有独特性的新奇存在,天然具有吸睛基因;另一方面,城市化推动人口流动,使得城市与原住民的关系松绑,散布到全国各地的游子带着回忆与热爱关注着家乡的发展与变化;与此同时,“吃瓜群众”这一看客群体带着个体的情感投射与向往,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三者共同形成的信息传播网络,加速着城市的“疯传”。

2017年以来,太多大城小镇的网红之路证明了城市传播的公平性。山东省西南部、总人口175万的无名小城曹县,在“北上广曹”的造梗声浪中,一夜之间成为“宇宙中心”;藏族“甜野男孩”丁真让小城理塘成为热门旅游地……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城市传播机会均等,无名小城也有春天。

02

“走红”是偶然的

“走红”也是有规律的

电视剧《狂飙》与《繁花》爆火时,我们已经能够预测江门和上海将迎来一波流量浪潮。从更细微处看,淄博和哈尔滨以真情实感接待旅客,也是这两座城市即将走红的征兆。

突如其来的流量难以捕捉,但是我们依旧可以寻找流量流动的规律,为流量的到来做好准备,甚至是创造流量。流量的流动有什么样的规律?

一是流量以大众情绪的“靶心”为转移。西安“摔碗酒”纯粹、热情,一股侠客气息扑面而来;潮汕英歌舞奔放、原始,节庆的欢腾热闹尽显其中;天津跳水大爷豁达乐观,蓬勃的生命气息浸染屏幕前的观众。无论是潮汕英歌舞还是天津跳水大爷,无一例外都是切中大众情绪的靶心,西安“摔碗酒”更是满足了人们长久以来对武侠世界的浪漫想象。

二是流量的螺旋在复古与新潮之间交织。时尚界有这么一句话:“流行是一个轮回”,你永远也不知道古早的时尚什么时候会成为新的流行。《隐秘的角落》《狂飙》《繁花》三部电视剧,无疑掀起的是一股怀旧的浪潮,《繁花》讲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狂飙》让人看见的是同年代江门的城市景观。复古的浪潮涌动,但是“赛博朋克之都”重庆与“科幻之都”成都,同样有着无以言表的魅力。流量是青睐复古还是青睐新潮?答案不是固定的,但只要有高质量的内容,流量便会接踵而至。

三是流量容易指数型增长,但也遵循“守恒定律”。流量爆发的时间极为短暂,而且容易指数型增长,但是可持续性不长。换句话说,流量就是人们的注意力,想要连续创造话题,禁锢流量是不可能的。因此,当获得流量时,一座城市应尽可能地展示自身特色,以吸引“灵魂契合”的拥趸。为长久计,城市管理者应该避免一直在流量的漩涡中挣扎。

图片

根据网络资料,对2017-2024年网红城市、热点事件等信息进行不完全统计整理。数据截止时间:2024年1月31日

03

城市传播既是流量的博弈

更是一场创意的革命

爆火的机会均等,但是如何抓住机会?要想取得城市传播的胜利,既需要在流量战争中取得胜利,也要在内容创意中拔得头筹。可以说,令人耳目一新的城市传播创意是永恒的流量密码。这就是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创意先导原理。

爆红的内容一定是“新”的,新近的人物事件、新奇的表达方式、新鲜的切入视角……无论如何,总要有一些超出人想象的内容,才能在繁杂的网络内容中脱颖而出。

无论河南卫视水下拍摄26小时的“洛神舞”再现,让人感受古典文化肃穆美的震撼;还是西安永兴坊的“摔碗酒”,让人领略豪迈摔碗为祝福的畅快,都运用创意创造了独特而新奇的体验。

在这场城市的创意革命中,两种变量不容忽视:一是在创意的表现形式中,技术的参与越来越强;二是创意的主体与技术同步下沉,从传统机构泛化为全民共创。

创意革命的“奇点”,出现在2017年年末到2018年年初,标志性事件是西安永兴坊的“摔碗酒”在短视频平台的“刷屏”:个性化推荐机制和普通人的共创共传,打开了城市创意传播的魔法宝盒。

自“摔碗酒”造就“网红西安”后,社交网络上的普通人已呈现出匹敌专业电视节目大制作的能力。自此,虽然大制作的机构媒体依然掌握流量,但流量已不再为机构媒体独享。机构媒体的“大制作”和全民的微共创,迅速成为“热搜级”创意内容的两大主题:

一方面,技术赋能了“大制作”。比如,河南卫视节目组运用5G+AR技术再现的《唐宫夜宴》。另一方面,技术的下沉解放了对使用者的限制,催生了创意主体从个别机构向全部网民的下沉与泛化,比如上述提及的西安永兴坊“摔碗酒”,短视频平台的个性化推荐机制让普通游客的“随手拍”引爆全网,又吸引更多普通游客拍摄创作,引爆更大的流量池。

城市形象传播在很长时间里由地方政府和新闻机构主导。如今短视频平台的用户下沉,多元主体共享城市形象的定义权,全民微共创渐成热潮。普通市民关注个体生活体验的创意叠加,内容供给的多样性也构建了更加场景式、立体化的城市形象。

04

流行音乐、短视频、影视剧、

综艺和节庆节目

是城市走红的主要渠道

无论是随手拍摄的短视频,还是精心制作的音乐、影视剧、综艺和节庆节目,只要能击中公众情绪的靶心,都有瞬间爆火的可能,而作为公众生活载体的城市也会随之被点亮。

网友随手拍摄的短视频能带来巨大流量,音乐、影视剧、综艺和节庆节目带来的流量更是不可估量。

2020年播出的网剧《隐秘的角落》,揭开湛江老街区生活的面纱。自此,影视剧和城市互动的热潮不可遏止,《你好,李焕英》与襄阳,《奇迹·笨小孩》与深圳,《开端》与厦门,《去有风的地方》与大理,《狂飙》与江门,直到刚刚谢幕不久的《繁花》与上海,无不讲述着特定时空的城市故事。

综艺和节庆活动同样展现魅力。《丁真的自然笔记》《大湾仔的夜》《送你一个长安》,这些综艺节目承载着城市文化。在河南,自2021年《唐宫夜宴》开始,河南博物院里的“陶俑美人”变身“唐小妹”舞动全国,《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中秋奇妙游》不断续写着古典文化的流量传奇。

从流行音乐到短视频,从影视剧到综艺和节庆事件,城市形象传播以一种空前高涨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05

城市形象富有亲和力的B面

往往比严肃的A面更受欢迎

立足于需求和满足理论,处在互联网生态下的受众渴望着平等、共鸣和深度参与。当前的城市形象传播中,传统的严肃话语已不能完全满足需求,那些展现亲和力的内容更受青睐。

近年来,素人“出圈”赋能城市文旅的案例,正契合这一趋势。

2019年冬天,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火了,也再次带火了西安。“不倒翁小姐姐”身着华丽唐装、妆容精致,她身姿轻盈,摇摆间不时伸出纤纤玉手,演绎着古典与现代的交融。她的表演,让原本在博物馆中隔着玻璃才能欣赏的文化进入现实。大唐文化变得可感、可触、可互动。

一年后的冬天,凭借10秒钟的微笑,理塘县格聂镇的20岁男孩丁真走红。随后,凭借丁真这个旅游代言人,这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世界高城”成了“网红县城”。丁真的“出圈”,一方面是因为他是藏区纯净、美好的人格化代表,另一方面他作为普通藏民,区别于高高在上的偶像,给人亲切感。

类似的故事多次上演。2023年夏天,“天津跳水大爷”就和几乎与他们同龄的狮子桥一起火了,天津这座城市随之登上热搜榜。事实上,跳水大爷既展现出了天津普通人的生活常态,又彰显了这座老工业城市的乐观底色,反映出天津作为老牌经济强市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积淀。

成都欢乐谷的“唐僧”、吉林长春动植物公园的“雪饼猴”,去年爆火的《盛唐密盒》“房谋杜断”,以及最近清明上河园的“丐哥”、万岁山武侠城的“王婆”等NPC角色,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

图片

不过,城市的亲切感营造,并非仅依赖于素人网红。如近期,随着哈尔滨爆红流行起来的“尔滨”“南方小土豆”“小砂糖橘”等一系列的称呼,通过拟人化的命名方式,赋予了这座城市区别于以往的,更加生动和亲近的形象。事实上,这种形式的宣传十分吸引年轻一代,也正是当前旅游消费主力群体。

综上所述,城市的“出圈”,离不开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城市的传播策略应深入日常生活的瞬间,让城市的形象更加真实、生动和贴近人心。

06

花式”宠客“

往往在一定情况下能

放大城市传播的流量

从这些网红城市的出圈可以发现,“网红城市”的出现与当地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烧烤打开的“流量入口”成了淄博市发展的新契机。淄博当地的文旅局纷纷出战,文旅局长成为“淄博文旅推荐官”,在高铁上开直播教网友如何品味“淄博烧烤”,更新城市形象,让淄博的热度持续升温。用烧烤带火一座城,背后离不开政策的的扶持和完善的发展理念。借着烧烤热潮,淄博把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留量”,“淄博烧烤”火出圈成为必然。

图片

再来看2023年底开始出圈的哈尔滨,从冰雪大世界退票事件中的《致广大游客的一封信》,到《黑龙江省致海内外游客朋友们的新年感谢信》,及时响应治理结合真诚回应,在哈尔滨市跨年夜和冰雪节开幕式等重要节点工作中,发挥文旅、交通、市场、公安、城管五大执法专班,形成全线联动、快速反应、妥善处置的执法监管态势。

图片

今年在天水麻辣烫形成爆火趋势后,当地其文旅部门连夜刷墙、修路,巩固硬件,市政府甚至在机场组织了专车服务,开通了“麻辣烫专线”,直接将外地游客送往麻辣烫店铺就餐。此外,为将麻辣烫的影响力拓展到全市,文旅部门还出台景区优惠门票、联票政策等等,还将推出以麻辣烫为主的旅游节会,丰富游客旅游体验。

当然,所谓网红城市出圈公式只是总结了网红城市的一些共同点,而每个爆火的城市都有各自的独特性。比如,淄博不仅有烧烤,还有情绪价值满溢;“尔滨”不仅有冻梨,还有丰富冰雪资源支撑;天水不仅有麻辣烫,还有厚重文化底蕴加持。

仅仅通过城市走红出圈后的复盘和经验总结,并不能预测或制造下一个网红城市。紧跟市场需求,抓住市场机遇,基于自身特色做好文旅产品创新和服务品质提升,做好公共服务配套与市场监管,谁都有可能成为下一座网红城市。

*文章为光网号的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举报
展开阅读全文
0
赞赏
广告
{{moduleName}}
{{moduleName}}
{{item.NickName==''?item.UserCode:item.NickName}}
{{item.Like_quantity}}
{{item.Comment_content}}
{{formatDate(item.Addtime,"yyyy/MM/dd")}}·
回复
删除
{{item.NickName==''?item.UserCode:item.NickName}}: {{item.ReplyContent}}
查看全部{{item.ReplyNumber}}回复
暂无信息 快来说两句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