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4年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启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以来,至今已发布241部推荐剧目。影视与文旅的深度融合逐步走入大众视野,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抓手。一批优秀影视作品点燃大众观影热情的同时,也带火了一个又一个城市、街区、景点、村落。“一部剧带火一座城”、“一集短剧改变一个村”的现象正成为常态。影以兴城,城以彰文,影视作为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生动载体,彰显了影视与城市文化共生共荣的内在逻辑。
2025年,随着政策引导、技术升级和用户需求多样化,各地通过微短剧这一影像载体,将地方文化、旅游资源与影视叙事结合,助力了地方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大众,带动了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文旅与短剧的融合离不开政策的驱动、地域文化的挖掘和短剧形式的创新,同时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01
“短剧+文旅”出圈的背后驱动力与发展困境
政策驱动——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协同
推进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计划持续推进,多地积极响应,促进了文旅与短剧的结合。全国各地围绕乡村振兴、名城名镇、非遗文化等八大方向,计划推出100部重点作品,探索“微短剧+文旅”融合新模式,将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力。奉化《许你一世缘牵》等作品入选推荐名单,通过唯美爱情与旅游景点结合,单集播放量超5000万,带动奉化溪口等景区游客量显著增长。
剧中不仅展现了雪窦山的禅意溪口古镇的烟火气,更深度植入奉化特色文创,女主游芊芊和青瓷手艺人许元在雪窦山的云雾、溪口的烟火里上演“古今碰撞’,带火了奉化特色文创以及剧中同款青瓷茶具、饰品等文创产品。《许你一世缘牵》每集仅 3-5分钟,节奏快、画面美,符合当下零压力追剧的观众喜好。在国家广电总局的政策支持下,微短剧正成为文旅宣传的“新标配”。
福建泉州《今生簪花,世世漂亮》于2025年1月1日上线腾讯视频、爱奇艺,该微短剧深度融合了泉州文旅元素,不仅呈现了簪花这一传统技艺,还将真武庙、江口码头、蟳埔民俗文化村等泉州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剧情,带领观众领略当地独特习俗、特色美食等,展现泉州这座城市的魅力。通过簪花非遗文化与旅游景点结合,上线后进一步带热“簪花游”,带动了泉州的旅游业发展。
(图片:《今生簪花,世世漂亮》剧照 | 图源:爱奇艺)
地域文化挖掘——从历史名人到非遗传承
扬州高邮的《重生之少游归来》以高邮名片北宋词人秦少游为原型,融合“重生”穿越剧情,串联盂城驿、文游台、运河西堤、高邮湖等景点,形成一场沉浸式文化盛宴。游客在剧中盂城驿的取景地,可穿上汉服打卡同款场景,或在驿丞文化馆体验古代邮驿制度,这些剧外衍生体验,将高邮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转化为可参与的文旅项目。该剧在拍摄过程中就引发了网友广泛讨论和关注,全网话题点击量破千万,可谓是未播先火。
剧中湖上花海不仅是爱情故事的起点,更是现实中的“春日限定”。游客可沿着湖畔骑行,感受剧中同款花海,或体验渔家文化,品尝湖鲜美食。未来,这里还将推出沉浸式舞台剧,以宋词为歌词、国风音乐为旋律,重现秦少游笔下的诗意。
安庆《画魂·潘玉良》再现中国近现代女画家、雕塑家潘玉良的传奇人生,结合倒扒狮街区、振风塔等实景,并将与百年前的上海美专、巴黎蒙帕纳斯艺术区场景交相辉映,构建“文旅vlog短剧”新模式,“文旅vlog短剧”模式,将专业演员的情景演绎与实景探访相结合。观众既可跟随镜头穿越潘玉良生活过的安庆老城巷陌,未来又能在5G+AR技术构建的虚拟场景中见证《浴后》《双人扇舞》等经典画作的创作过程。
文旅具像化——旅游景点与标志性特色的紧密结合
2025年的文旅微短剧作品,不再仅仅满足于在各地方取景和展示泛化的地域标签,而是进一步聚焦于具像化的旅游景点及地方标志性特色,以点对点的形式,更加精准地拉动区域旅游发展。
这种聚焦式的旅游拉动效应,在2024下半年就已经有了明显展现。比如,在微短剧《咸亨印象》的宣传带动下,去年国庆期间绍兴咸亨酒店首日营收额破百万,进店人次过万。同时,绍兴越城区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69.8万人次,同比增长9.58%。
(图片:咸宁酒馆 | 图源:网络公开)
而这种点状文旅宣传方式,在今年的文旅微短剧中表现得更加突出。今年1月上线的《今生簪花,世世漂亮》,就以前世今生的爱情故事,集中宣传了泉州蟳埔村的簪花文化;4月17日上线的《期许之地》,则聚焦在泉州的地标性建筑开元寺,深度挖掘泉州的世遗文化;待播的《人间办事处》则进一步将泉州这座寺庙众多、号称“半城烟火半城仙”和“神明办事处”的独特宗教文化与城市风貌展现了出来。比起简单以城市区域作背景,这种细化到景区和旅游特色的呈现方式,不再只是浮光掠影,而是仿佛带剧情的旅游攻略,更有针对性地推动地方旅游业乃至具体景区的发展。
3月31日上线的央视频文旅微短剧《梦笔不能停》,也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部剧聚焦于黄山风景区、花山谜窟等多个黄山市内景点,以实地拍摄的形式和唯美的镜头语言,展现了黄山云雾缭绕的壮观景色以及徽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待播文旅微短剧中,这类作品也有不少。比如聚焦绍兴黄酒文化的《客官请上座》、展现黑龙江野生动物和冰雪文化的《踏雪寻熊》、以山东“黄河入海口”为背景的《冰蓝遇见暖黄》等作品,都通过对地方标志性特色的呈现,为当地旅游景点做了精准宣传。
这种深度、紧密的结合,让“文旅+微短剧”不只是一种噱头,不再虚处着笔、泛泛而谈,而是将文旅微短剧的宣传功能用到了实处,火力也更加集中、高效。
技术加持——表现方式更具网感
近期的文旅微短剧,不仅在文旅方面更加用心,为了符合目标受众的观剧喜好,在表现方式上也越来越有网感,“短剧感”十足,同时还大规模融入了AI等先进技术。比如展现四川地域特色的《家里家外》,就以重组家庭的爽剧套路大受欢迎,在Data Eye等微短剧榜单上持续霸榜。
在AI技术的运用上,2024年央视频出品、入选“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第四批推荐剧目的AI微短剧《美猴王》,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先驱者。而在今年第六批推荐剧目中的作品中,比起全流程AI微短剧,真人拍摄与AI等先进技术融合的方式更为普遍。比如,以“屋脊兽重华”为主角的文旅微短剧《宋朝来的小贵人》,就依靠AI技术呈现了宏大战争场面,并将宋徽宗赵佶所画的《瑞鹤图》为开篇画面,以穿越和奇幻等网感元素为载体,唯美地展现了宋文化的独特魅力;以重庆望乡台瀑布为背景的《屠龙》,走的则是男频微短剧的爽感路线,吸引了大量男性观众;待播出的《豫章旧梦》融入了XR技术,通过主角穿越回唐朝的方式,讲述了滕王阁景区的前世今生。
(图片:《宋朝来的小贵人》剧照 | 图源:网络公开)
除了网感元素和技术上的突破,今年的文旅微短剧在故事上也是脑洞大开。比如讲述X星球王子阻止飞船坠落锡林浩特火山群的《火山漫游者》、讲述仙女与神官经历九十九世磨难才修成正果的《爱如天山不化雪》,以及讲述人猫双态奇幻爱情的闽地文旅微短剧《我喜欢的人变成猫是怎样的体验》等作品,可以说是剧情一个比一个高能。
元素、技术和剧情上的不断推陈出新,让文旅微短剧不止于旅游宣传片、风景MV,而是越来越趋近于主流微短剧,在拉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为观众带来更具审美意趣和文化底蕴的视觉享受。
挑战与创新——从“爆款”到“长红”的路径探索
短剧要想健康持续发展,首要的就是对对内容同质化进行突破,需突破“重生”“穿越”等套路,大量短剧沿用“重生复仇”“霸道总裁”“赘婿逆袭”等固定模板反复拍摄,不仅缺乏创新,也会为观众带来乏味的观看体验。
文旅+短剧的影片类型,不仅要满足当下对快节奏、爽剧的需要,也要在原有的题材与套路上做出创新,并与社会价值导向进行结合。
如《包大人,现在是2025!》:将北宋包拯“穿越”至现代破解各类诈骗案件,融合悬疑、普法与喜剧元素,播放量突破2.1亿次。其成功源于真实案件改编、司法系统共建及大小屏联动传播。这些都是文旅短剧想要长青的可以借鉴的制作方式。
文旅题材的短剧拍摄最终目的是发展经济、传承文化,因此短剧需与旅游产品深度绑定。如乐山《我的归途有风》,推出定制线路,将取景地转化为消费场景,实现“观看—打卡—消费”闭环,带动了四川乐山的文旅消费。郫县豆瓣酱、冒烤鸭、开水白菜、烧椒皮蛋、军屯锅盔等乐山当地的特色和非遗美食,变脸、扎染等传统文化,以及四川人闲适自洽的生活状态,都在剧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吸引了不少网友前往乐山旅游。该剧截至2024年3月,正片播放量超过1.8亿,2024年10月,获第七届初心榜年度杰出短剧。
山西借《黑神话:悟空》游戏热度,推出穿越短剧《你好!天命人》联动处古建取景地,结合历史事件与线下打卡活动,推动文旅流量转化。该剧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古装穿越文旅短剧。剧中通过主人公韩久安的“穿越之旅”,带领观众先后了解了“燮父远征”“木兰凯旋”“票号兴起”“文物回归”等发生在山西的历史事件,巧妙地将古代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不仅展现了山西丰富的文化遗产,还深刻反映了当下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挖掘。
(图片:《你好,天命人》海报 | 图源:网络公开)
2024年以来,山西文旅联动《黑神话:悟空》将山西古建筑展现在世人面前,游戏中高度还原的古建筑不仅是这款游戏的文化爆点,也让山西的27处取景地迅速爆红网络,不少“天命人”纷纷专程前来打卡山西古建。
然而,除当下爆款文旅短剧外,70%文旅短剧仍停留于“导游式”景点展示,用户留存率不足15%。同时多数文旅短剧依赖政府补贴,以免费宣传片的形式播放短剧,市场化收入有限,付费模式尚未成熟。文旅短剧虽然取材取景于旅游景点,但仍存在文化适配性不足的问题,如《我的归途有风》播放量近2亿,但乐山文旅讨论度未显著提升,剧情与文旅元素融合需更自然。
未来,短剧的摄制与制作需要聚焦内容与差异化发展,来增加用户留存率、商业转化率,同时在爆款“套路”中融入更多当地文旅特色。聚焦地方非遗、乡村振兴、历史活化等细分领域,增强辨识度。如云南乡村振兴短剧《恋恋茶园》,以茶园为背景,展现乡村振兴成果,通过田园风光与青年创业故事吸引游客。
02
五一黄金周的“短剧+文旅”案例赏析
秦腔微短剧《火焰驹》
非遗戏曲破圈新范式
当千年秦腔遇见短剧时代,一场传统艺术与短剧的创新碰撞正在上演。由西影传媒、西安三意社联合浙江火驹影视、北京笑道影业共同打造的国内首部非遗秦腔戏曲题材竖屏微短剧《火焰驹》精华版,将于2025年4月25日亮相CCTV-6电影频道《1905影视频》栏目。这部以现代影视语言重构经典秦腔剧目的创新之作,不仅开创了"非遗+微短剧"的艺术新形态,更在年轻观众群体中掀起传统文化体验热潮。
(图片:《火焰驹》海报 | 图源:网络公开)
《火焰驹》短剧项目由西影传媒制片人王阳统筹操盘联合资深编剧刘泽甫与刘兵戈精心打造,刘晓东、陈淑玲联合执导,音乐创作方面由刘戈兵担任总监,携魏锋、郭本龙担纲作曲及音乐制作。西安三意社社长、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侯红琴,携马璐璐、王战毅、屈淑红等一众国家一级演员实力配唱,更有一批青春朝气、颜值与演技并存的演员宋一雄和胡译维倾心演绎,生动出镜,为广大观众带来一部戏曲题材的微短剧视听盛宴。
作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秦腔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创新形式破圈重生。微短剧《火焰驹》以古代边关危机为背景,讲述忠良李彦荣受命平叛、智斗奸臣王强与董皇后的故事,最终铲除内忧外患,彰显忠君报国精神。该剧在保留传统内核的同时,将舞台剧浓缩为每集2分钟竖屏短剧,以影视化表达重塑戏曲虚拟美学,适配移动终端观看习惯。通过短剧化创新,秦腔突破时空局限,以年轻化、碎片化形式触达短剧受众,实现非遗传承从“活态保存”到“当代转化”的跃迁。
作为非遗破圈的范式样本,《火焰驹》既保留“忠义报国”的精神内核,又通过数字媒介完成当代转化,为戏曲传承开辟“年轻态传播”新路径。这不仅是秦声东渐的创新尝试,更为传统文化注入数字时代的生命力。
《火焰驹》在内容创作上展现出突破性的叙事智慧。作品以边关告急、奸臣当道的权谋主线贯穿全剧,巧妙融入李彦贵与黄桂英的“戏曲式爱情”支线。每集开篇采用“弹幕体”悬念设计,如“奸臣竟敢伪造圣旨?”“尚书府惊现血书”等互动式标题,配合剧情发展适时插入秦腔经典唱段,形成这种“戏剧冲突+非遗展演”的复合型结构,成功吸引观众在追剧过程中自然接触戏曲艺术。
在艺术创新的表象之下,《火焰驹》承载着深刻的社会价值表达。这个故事对现代社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思想内涵。它展现了忠诚与担当,李彦荣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回京平叛,体现了一种为国家、为集体利益着想的高尚品质。在当今社会,这种精神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于站出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科研人员攻克技术难题,还是普通市民参与志愿服务,都是这种精神的延续。该剧融合了爱情故事、权谋动作等元素,为观众带来了惊奇的权谋短剧元素;另一方面,剧情巧妙地融入了文化旅游、爱国主义精神等素,打破了传统非遗竖屏短剧的固有框架,让文旅非遗短剧这一影视类型焕发了新的活力,也将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剧体验。随着《火焰驹》陆续播出,这场短剧与非遗戏曲的双向奔赴,正在书写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新篇。
(图片:《火焰驹》剧照 | 图源:网络公开)
“水韵江苏”“追剧游”
五一假期前夕,《中国旅游报》刊发报道《水韵江苏“剧”好看》,聚焦近两年在江苏各地涌现的新兴文艺形态微短剧。截至目前,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六批次、241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中,江苏已有21部入选。这些微短剧多以轻体量、快节奏、强代入的剧情设计,创新的题材和精良的制作,与江苏各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非遗技艺、人文精神等巧妙结合,成为推广江苏文旅的新窗口,营造出“为一部剧,赴一座城”的旅游新风尚。春夏之交,繁花似锦,快快开启五一限定版“追剧游”,在江河湖海间化身“主角”,书写独属于自己的假日剧本。
文化广场、青果巷、中华恐龙园等文旅地标在画面中闪现,随后镜头掠过天宁寺飞檐翘角的轮廓,又切换至古运河畔,摇曳的画舫与青瓦白墙相映成趣;转瞬之间,银丝面在沸水中翻涌,大麻糕金黄酥脆,天目湖鱼头汤热气升腾,尽显常州风味……作为常州首部文旅微短剧,《龙行龘龘》第一集开篇紧凑而精彩的30秒,勾勒出常州的古今风貌,让观众对这座城市充满向往。随着剧情的推进,留青竹刻、乱针绣、糯米酒酿造、孟河医派等非遗技艺一一入镜,成为推动故事发展、塑造角色性格的重要元素。在微短剧与文旅深度融合之下,自然美景与历史人文逐渐褪去以往剧集中“背景板”的配角身份。以《龙行龘龘》里的非遗乱针绣为例,主角为探寻真相走进乱针绣工坊,目睹常州乱针绣第三代传人孙燕云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在绣布上勾勒出栩栩如生的龙纹图案,乱针绣“以光取胜、以乱显韵”的艺术特色,与剧中“龙气变幻莫测”的设定巧妙呼应。
(图片:《龙行龘龘》剧照 | 图源:芒果TV)
同样的创作思路在其他微短剧中也屡见不鲜。《傲娇村长来自斯坦福》以斯坦福材料工程专业的高才生回村投入乡村振兴事业为线索,通过在南京浦口响堂村的网红景点栀咖啡、大马营、村宴等取景,将真实的乡村风貌与特色元素融入其中,精准表现了响堂村“以艺术重构乡村”的实践。同样的创作思路在其他微短剧中也屡见不鲜。《傲娇村长来自斯坦福》以斯坦福材料工程专业的高才生回村投入乡村振兴事业为线索,通过在南京浦口响堂村的网红景点栀咖啡、大马营、村宴等取景,将真实的乡村风貌与特色元素融入其中,精准表现了响堂村“以艺术重构乡村”的实践。
AI微短剧《美猴王》凭借AI渲染的奇思妙想,展现出花果山的巍峨秀丽、连岛的碧海云天、连云老街的古韵幽情,打造出了兼具真实感与奇幻感的“东胜神洲花果山”仙境。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传媒处处长于茜介绍,该剧播出阶段,连云港积极联合新媒体矩阵共同宣推,并在微博发起“孙悟空已经卷到了AI赛道”“连云港是西游记的发源地”等话题,加强与网友的互动,话题讨论超过7000万。此外,《美猴王》还“踏浪出海”,在法国、俄罗斯、韩国等多家海外媒体平台展播,向海外观众讲述“孙悟空老家”连云港的西游文化故事。同时,连云港文旅部门推出“跟着美猴王游连云港”旅游线路产品,花果山、连岛景区等也推出同款旅游线路产品,进一步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
(图片:AI微短剧《美猴王》 | 图源:央视频)
编者后记
2025年,文旅+短剧的融合已从“流量收割”迈向“文化深耕”。通过政策引导、名人古迹挖掘、多IP联动,短剧不仅成为城市品牌的新名片,更在激活文化遗产、推动旅游经济中扮演关键角色。当微短剧的镜头对准广袤大地的文化肌理,当地域特色在光影叙事中焕发光彩,“短剧 + 文旅” 已超越简单的营销组合,成为激活城市记忆、传播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这不仅让千年文脉在短视频时代找到新的叙事语言,更让 “一剧带火一城” 从偶然现象转化为可复制的产业路径。
面对内容同质化、商业转化待突破等挑战,唯有扎根文化底蕴、尊重创作规律、拥抱技术变革,才能让微短剧既保有 “短平快” 的传播优势,又沉淀 “深广远” 的文化内涵。站在 新起点,“短剧 + 文旅” 的未来在于让地域特色成为剧情的有机血肉而非背景贴片,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自然生发出对诗与远方的向往。未来,如何平衡商业价值与文化深度,将是行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在 “流量经济” 与 “价值传承” 的双向奔赴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