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程采用 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打造的科幻短剧《太阳坠落之时》已于4月30日正式上线抖音。该剧全剧共30集,每集时长约2-3分钟。从场景生成到镜头画面、从角色塑造到视觉呈现,全部由 AI多模态系统协同生成。
作为AIGC短剧领域的又一力作,《太阳坠落之时》改编自科幻作家张冉荣获第七届华语科幻星云奖中篇金奖的同名作品。
《太阳坠落之时》的故事核心极具震撼力:未来世界,东、西、北三方联合建设了位于静止轨道的空间站,本意是为防御太阳风暴同时为地球提供清洁能源,然而三名宇航员却将其激光能源系统改造成轨道级武器,以极端环保主义的名义威胁地球文明。
作为一部节奏紧凑的科幻短剧,《太阳坠落之时》通过五次关键剧情反转,将个人命运、权力博弈与人类存亡三个维度紧密交织,构建出充满哲思与戏剧张力的科幻叙事。
光看这个故事框架,观众也能想到其中的信息密度以及相应的实现难度有多高。实际上,《太阳坠落之时》通过五次强反转层层递进,将剧情推向全新维度。
第一次反转,“太阳神空间向地面宣战”打破平静,观众惊觉危机来自内部。
第二次反转,“北国宇航员肖在轰炸中毫发无损”,悬念陡增——地面最终败给空间站?
第三次反转,揭露“西国调查局顾问布兰登是太阳神组织内鬼”,解开身份谜团引出权力暗战。
第四次反转,“西国军事指挥官詹姆斯野心暴露”引发太阳神组织与东国的终章交锋。
第五次反转,“宇航员背叛太阳神空间站”牺牲自己保全地球。
剧末,西国、东国两位宇航员牺牲后,画面重现三位宇航员生前的日常对话,观众此时惊觉,原来他们当初反叛地面,并非不爱地球家园,反而是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图片来源:影视制作
01
3个月完成30集
50+角色,200+场景,帧帧自然
单看这一组调度流畅、光影自然的镜头,你能想到它并非实拍视频吗?
图片来源:影视制作
《太阳坠落之时》全剧涵盖了50多个角色和超200个场景,依然实现了镜头调度流畅、场景和角色一致性高、人物微表情自然。
剧中多个大场面看起来“燃尽经费”,如太阳神空间站守护地球的镜头,恢弘壮观堪比《流浪地球》。
空间站、地球及太阳粒子|图片来源:影视制作
长期以来,影视行业的制作流程都是一条充满阻力的流水线:选角试戏、服装制版、置景搭建,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尤其是在“硬核科幻”题材上更是耗时漫长。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问题苦AI创作者久矣:场景一致性问题,人物动作流畅性问题,镜头调度问题。
场景一致性问题指的是,AIGC视频在场景切换时,物体位置和环境细节容易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比如说制作双方对话的正反打镜头,两个角色虽然是同处于一个空间,但用AI生成画面时,空间的物体摆放会发生位移,这一点行业内暂时没能找到解决方案。而《太阳坠落之时》的制作团队选择另辟蹊径,用前后景虚化来降低位移物体对观感的影响,又或者是“一帧一帧地去P”。
正反打镜头场景一致|图片来源:影视制作
人物动作流畅性问题,也是一直受观众诟病的“AI疑难杂症”。但《太阳坠落之时》中的AI角色真人感很强,即使是表达复杂情绪的镜头,面部表情也十分稳定。如联合国秘书长下达指令时一连串的表情,透出一股高级官员决策时“三分漫不经心,七分不容置疑”的活人味儿。
秘书长表情细节|图片来源:影视制作
镜头调度亦是让业内苦恼已久的大难题,目前许多AI视频因为无法复刻实拍视频的“推拉摇移”,难以保持场景的一致性,只能把一个个单独的分镜组合起来,用蒙太奇连接剧情。但《太阳坠落之时》却能做到复刻实拍镜头调度,推拉摇移一个不落,环绕镜头、多角色同框镜头都没有出现“脸崩”或者“物品位移”的情况。
模拟实拍的镜头调度|图片来源:影视制作
关关难过关关过,这背后是团队在制作中的“死磕”精神。正如《太阳坠落之时》的导演郑航所描述:“首先我要知道模型技术算法的极限在哪,然后去达到它的极限。行业里面有抽卡的概念,只要模型是达到这个水平的,我就肯定抽得出来,我就不断抽。”
“从文到图再到动、视,全流程都依赖AI的协同生成技术,我们几乎完全摆脱了传统剧组的制作模式。”导演郑航透露到。AI的制作不再像传统流程中演员的试镜环节、服装制版设计过程与实景置景搭建,而是直接用AI进行“角色、服装、造型、场景一体化”设计。
图片来源:影视制作
02
Prompt+LoRA资产库:
从喊“Action”到敲“Prompt”
从具体流程来看,《太阳坠落之时》采用的AIGC技术集中在“多模态协同生成”上。这一模式将传统影视工业中各个孤立的生产环节高度融合,让原本分属于不同部门的美术、服装、摄影、演员等全部整合进一个统一的技术链。导演郑航解释道:“这些环节被直接整合进AI的‘Prompt+LoRA资产库’,集中起来完成全部设计。”
更值得关注的是《太阳坠落之时》独创的“角色驱动”生产模式。在传统拍摄中,拍摄往往是按照场次拍摄,但AIGC模式下,每个镜头被重新按角色来划分,不同的工作人员可以在同一时间为多个角色生成画面素材,这种并行创作机制显著提升了镜头产出效率。
“单日的产量提高了数倍,”郑航表示,“因为统一的Prompt和LoRA模型资产库,可以让不同人生成的内容几乎完全保持风格一致,即使人员更换也不会造成内容的衰减。”
这种高度并行的生产方式突破了传统影视行业的局限:沟通成本无限趋近于零,风格统一性被技术确保,人力资源的弹性管理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太阳坠落之时》的制作团队里,没有演员,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摄影师和片场。导演这个职业的核心工作,已从现场调度转移到如何与AI模型沟通。这种转变不仅改变了导演职业的操作模式,更改变了以往科幻影视行业的工作架构。
在传统影视制作中,美术指导和摄影指导是剧组的两大“金刚”。而在《太阳坠落之时》的制作流程里,单纯摄影指导的角色几乎彻底消失。郑航表示,“AI生成场景后,团队不再需要现场实景拍摄,取而代之的是对AI输出的结果进行深度优化与修图处理。”
图片来源:影视制作
正是这种“提示词”驱动的创作模式,让导演和团队可以一边与AI协作,一边快速迭代。
当然,也有不少业内人士担忧,AI全流程取代传统影视生产方式,会不会导致人才的边缘化甚至产业的颠覆?而郑航在采访时则直言,“未来影视制作或许不再需要演员或摄像师,但创作的核心仍在于人类。”
AI美术指导如今在AIGC领域已经是集美术指导与摄影指导于一体了,成为贯穿整个创作链路的重要枢纽。而可控的AI模型的迭代,又催生了一个新的岗位—“AI动态师”既需要懂得镜头语言,懂得表演,又要精通技术提供具体方案。
图片来源:影视制作
当剧中的角色被算法生成时,如何精细控制这些虚拟演员的表情、动作,成了AI影视制作的关键难题。具体来讲,郑航的团队中AI动态师,负责调教和优化虚拟角色一些细致动作的表演。
“可控的AI模型让我们从简单的‘画面动起来’进阶到控制角色的表情和肢体语言,”郑航介绍,“AI导演则需要掌控整体情绪节奏,把握演员的表现,只是现在演员变成了虚拟人物和算法。”
郑航强调,“可控的AI影视创作2.0时代催生出了AI动态师这个岗位。”
《太阳坠落之时》代表的不仅是一次内容和技术的创新,更是中国原创科幻 IP 的影视化落地。它为科幻影视创作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参考,让更多科幻作品有机会以影视形式呈现给观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