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有啥秘诀?

近日,联合国旅游组织公布了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我国云南阿者科村、福建官洋村、湖南十八洞村、四川桃坪村、安徽小岗村、浙江溪头村、山东烟墩角村入选。这7个村庄以旅游叙事在世界舞台上讲述中国乡村发展故事,生动展示了乡村振兴的成果。2021年,联合国旅游组织启动评选“最佳旅游乡村”以来,“世界最佳”便成为旅游乡村最高的荣誉、最响亮的品牌。分析梳理我国先后入选的15个“最佳旅游乡村”,笔者认为,它们成功的秘诀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资源禀赋特征:鲜明的乡村性与典型的世界性。乡村性是“旅游乡村”的本质内涵和核心吸引力,由乡村景观、乡村文化等要素组成。我国15个“最佳旅游乡村”中,有多个中国传统村落,安徽西递村、云南阿者科村、福建官洋村分别是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红河哈尼梯田文化和福建土楼文化的典型代表。重庆荆竹村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一期。广西大寨村龙脊梯田和甘肃扎尕那村“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不仅是特色鲜明的田园景观,还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四川桃坪村、浙江溪头村分别拥有全球保存最完整的古羌碉建筑群和世界最大的活态古龙窑群。这些乡村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和优秀基因库,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和多元一体的宏大格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也寄托着人们浓浓的乡愁。

二是文化保护传承: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最佳旅游乡村”突出旅游在保护乡村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方面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对当地文化进行旅游提炼和表达,成为文化保护传承的标杆。作为非遗“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传承地,浙江溪头村建设青瓷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精心修复7座荒废古龙窑,成立传统龙窑烧制技艺研究会,举办“不灭窑火”烧制体验活动,打造开窑仪式观演、非遗技艺体验等场景。江西篁岭村为保护传承独特民俗“篁岭晒秋”,举办晒秋文化节,并放大“晒秋”IP,打造夜间游乐项目“山村奇妙夜”。陕西朱家湾村将本地民歌进行创新展示展演,将古法造纸、社火等2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印成书,创意研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工布鞋等文化纪念品35种。安徽西递村打造了“千古黟技,匠人圣地”百匠堂,包含非遗传承体验区、农耕文化体验区和徽食文化街区,实现了从“卖风景”到“卖文化”的转变,探索出文化遗产在保护中活化利用,“人、物、景”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三是价值观与理念:根植地方发展的价值取向。“最佳旅游乡村”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保护传承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价值观,并在保护、传承、利用中凝练出基于本地的发展理念,探索出在全球范围内可复制推广的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浙江余村从20世纪80年代开山采矿、烧石灰、做水泥的“石头”经济到关停矿山、水泥厂,转型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探索中,凝练、践行“两山”理念。广西大寨村村民以耦耕、耘田、砍田基、扶田基等12道祖传的农活,让梯田始终处在最好的状态,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并总结出“种田就是种风景”理念,“水稻就是风景线,梯田就是金饭碗”的价值取向深入人心。阿者科村在保护森林、水系、村寨、梯田“四素同构”的生态环境过程中,让“尊重自然、顺应天时”的理念深深扎根于村民心中。

四是旅游发展模式:构建“人—地—业—治”体系。“最佳旅游乡村”的发展历程是人地关系不断调适的过程。乡村地理环境决定其自然资源,乡村发展历史、本地人生活方式衍生出发展旅游的文化资源。本地人扎根地方,基于乡村的资源禀赋,选择了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浙江余村从“石头经济”到“美丽经济”的华丽转身,广西大寨村从“种田”到“种风景”的转型升级,云南阿者科村“四素同构”的自然生态循环系统,都是“人—地—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结果。而要达到“世界最佳”,还要在乡村治理上下功夫,以善治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治理的关键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共同创造和分享价值的生态体系,实现村民、集体、企业等多方互利共赢。

五是与世界的连接:小乡村与大世界广泛连接。“最佳旅游乡村”不仅通过完善的内外交通体系、发达的数字技术与世界建立连接,还通过各种行动者网络与大世界广泛连接。陕西朱家湾村位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浙江下姜村参与的“千万工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曾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行动与激励奖”。江西篁岭古村发起国际旅游名村村长峰会,与法国、荷兰等国的名村同台对话,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浙江余村发起“全球合伙人计划”,向全球发出共建未来乡村样本的“英雄帖”;承办一批大型国际性会议,将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向全世界推广;举办“英语角”活动,鼓励村民学习实用英语以接待外国游客。浙江溪头村邀请8个国家的11位知名设计师,以龙泉竹子为主材料,结合本地夯土、垒石等传统工艺,打造十多座各具风格的国际竹建筑群落。

六是富民带动效应:旅游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旅游业不仅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也是破解青年入乡、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等难题的有效路径。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小岗村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2023年接待游客5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9万元。大天鹅和海草房是山东烟墩角村旅游发展的两大“流量密码”,烟墩角村为留住大天鹅,把水产品加工厂、造船厂等企业搬离海湾,并组织村民每天清理岸线,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将海草房民居院落列入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护性抢修和保护性开发。浙江余村创建全球青年发展学院、DN数字游民公社、青年创业空间和“大自然工位”等,围绕“培训+就业”,发布《青年入乡指南》《青年主理人发展指引》等措施,吸引了1200多位青年入乡。重庆荆竹村成立“乡村大学城”,借力高校资源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组织振兴。

(作者单位:江苏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文章为光网号的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举报
展开阅读全文
0
赞赏
广告
{{moduleName}}
{{moduleName}}
{{item.NickName==''?item.UserCode:item.NickName}}
{{item.Like_quantity}}
{{item.Comment_content}}
{{formatDate(item.Addtime,"yyyy/MM/dd")}}·
回复
删除
{{item.NickName==''?item.UserCode:item.NickName}}: {{item.ReplyContent}}
查看全部{{item.ReplyNumber}}回复
暂无信息 快来说两句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