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个名为《消失的法老》的项目在中国落地,带来了“沉浸式大空间”的新体验:消费者穿戴简单的设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一边移动一边观看一部虚拟现实影片,有时还可与影片中的事物进行交互。
《消失的法老》华南首展海报|图片来源:新华社
国际上,这类大空间项目被归为基于位置的虚拟现实(LBVR)产品。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将虚拟现实体验从家庭和办公室的狭小空间中解放出来,带到了商场、博物馆、景区等广阔天地。游客在商场逛街累了,转身就能进入一个虚拟的冒险世界,开启一段刺激的旅程;在博物馆参观时,通过LBVR技术,能让古老的文物“活”过来,带你穿越时空,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
上文提到的《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体验展》由哈佛大学吉萨考古项目团队担任学术指导,确保项目中所有细节和描述均符合考古学家的研究认证;技术上,使用先进的3D扫描技术捕捉金字塔内部的细节,然后创建一个高度真实的虚拟环境,通过大空间虚拟现实(VR)技术,让观众沉浸式探索、游览。展览数据基于金字塔内部和周围环境的实地全息扫描,并在虚拟引擎上以1:1高精度重建还原,一次充满教育性的、身临其境的旅程就此展开。
据专业预测,2025年全球LBVR市场规模将达到21亿美元,到2030年更是有望飙升至8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32.8%。这一数据足以表明,LBVR产品正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成为视听产品领域的一匹黑马。
沉浸式大空间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娱乐价值和情感价值。
从内容上看,许多大空间项目都巧妙地设定了文化主题。比如,位于杭州的“探秘山海经”项目,通过构建逼真的山海场景,让玩家仿佛置身于充满神话色彩的世界——在这里不仅能遇到书中描绘的奇珍异兽,还能参与到独特的故事线中,沉浸式地理解《山海经》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从而在娱乐中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提升文化审美。就像一场知识的盛宴,让你在享受乐趣的同时,也能充实自己的内心。
《探秘山海经:大型沉浸艺术展》海报 / 图源:公众号 杭州宝龙艺术中心
从形式上,它更是能给消费者带来无与伦比的感官刺激。玩家可能会站在峡谷独桥之上,感受着脚下的惊险与心跳;也可能会像鸟儿一样飞翔在星际之间,领略宇宙的浩瀚与神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效果齐上阵,使得玩家的娱乐体验直接拉满,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次元。
《探秘山海经·大型沉浸艺术展》全息投影的动态九尾狐 / 图源:公众号 显易文化
同时,沉浸式大空间还具有强大的情感治愈功能。在这里,游客可以暂时忘却现实生活中的纷扰与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虚拟世界之中;可以与其他游客一起社交,共同探索未知,获得群体认同和自我认同感,实现情感上的收获和成长。它就像一个心灵的避风港,让在疲惫时能找到慰藉和力量。
《探秘山海经·大型沉浸艺术展》 / 图源:公众号 杭州艺术展览
从市场的角度观察,沉浸式大空间更是展现出了巨大的在消费潜力。一方面,它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产品。《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体验展》上海站在短短10个月内,就接待了10万名观众,收入超过2000万元,不仅票房成绩斐然,相关衍生产品消费也十分可观。这足以证明消费者对这类项目的喜爱和追捧。
《消失的法老》文创展销空间 / 图源:博新全宇宙
另一方面,它还具有强大的引流效应。《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体验展》成功带动了周边商圈消费超1亿元;而以《沉睡的古堡》为代表的旅游题材大空间项目,更是成为地方景区的外宣接口,激发了观众对实地旅游的浓厚兴趣。它们就像一个个强大的磁石,吸引着消费者前来体验,为实体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沉浸式大空间也是政策关注的前沿领域。今年1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中明确提出,支持在文博场馆、景区、街区、邮轮、大巴等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推出一批沉浸式文旅新产品、新场景;推动文学、动漫、游戏、演艺、影视等IP相互转化,建设空间型虚拟现实体验项目。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多项有关沉浸式空间发展产业政策的出台,沉浸式大空间建设已经成为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新场景、新应用,拉动了多元化消费的新产品、新业态。长安十二时辰唐风街区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图片来源:智见MAX
该项目依托来源于马伯庸的同名小说的核心IP,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美术指导杨志家及原班美术设计搭建。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 (集团) 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为项目的整体规划和长期运营提供坚实保障。自 2022 年开市至 2024 年 1 月,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累计接待游客超三百五十万人次,日均流量超 7000 人次。
除了显著的文旅属性之外,沉浸式大空间还与影视产业紧密相关,因为其内容本质上是一部电影。2024年,虚拟现实作为电影行业急需标准项目在有关管理部门立项,全国电影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编制了虚拟现实电影的通用技术规范。“标准”明确了虚拟现实电影的定义,即运用虚拟现实相关技术制作,按电影相关规定发行,采用头戴式显示设备等虚拟现实终端观赏,用于电影院、公益放映场所等固定场所公开放映的电影。
目前,因为业态比较新,沉浸式大空间的内容还处在缺乏相关审核把关的空白地带。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国有130多个LBVR项目落地,题材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但和大小屏上的影视内容不同,它们显然都没有经过相关机构审核,完全依靠企业自律。未来是否会有专门针对沉浸式大空间内容的“龙标”出现,值得市场关注。
图片来源:一盒糖果读书会公众号
沉浸式大空间与电影行业的另一个融合点在于LBVR影院的出现。目前市场上LBVR项目的空间更像是一个个影厅,每个影厅占地100到500平方米,播放特定的电影,独立收费。未来将会出现汇聚多个影厅的影院,这影院可能是一个占地数千平方米的大空间,里面被切分成不同的小空间,播放不同的虚拟现实电影,既可单独收费,也可组织套票促销,以吸引不同兴趣爱好的观众,拉动更多消费。
其实,早在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的《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就提出了支持建设虚拟现实音视频专区与影院。经历了近两年虚拟现实电影的起步和爆发,相信虚拟现实影院、沉浸式大空间院线将不再只是个概念,应该会很快成为现实。
沉浸式大空间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内容提升、技术提升、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要打造电影感、体验感更强的内容,建设沉浸式内容集成开发平台;要在技术方面加强攻关,建设共性应用技术支撑平台;要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在更多主题公园、园区街区、商业场所中落地。
在“文旅+百业”的背景下,沉浸式大空间已经成为“文旅+电影”融合的一种代表性产品形态。在“跟着电影去旅游”的号召下,沉浸式大空间也已体现出新型虚拟现实电影对旅游的带动效应,有望成为拉动文旅和电影消费的新赛道。










